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4期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3月的4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42例患者中38例一期愈合,余4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结论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3月的4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42例患者中38例一期愈合,余4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结论 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  脂肪液化 腹部 手术切口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降低到很低的水平,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1998年1月~2008年3月我科发生的4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1~25岁,平均50岁,患者皮下脂肪3~10 cm,平均5.6 cm,手术切口暴露时间30 min~6 h,平均2.6 h,所涉及的手术包括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脾切除手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输尿管结石取石手术,肠切除肠吻合术,肠梗阻手术。本组患者在3~8天平均4.2天出现伤口渗液或换药时出现局部皮下空虚,甚至有隆起波动感,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表面漂浮有脂肪滴,见红细胞及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患者体温及局部体温正常。

    1.2  治疗方法  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若渗液较少时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要低位拆除1~2根缝线,内置皮片引流切口或盐水纱条引流,加压包扎,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2)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以庆大霉素等纱条湿敷引流,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后行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1.3  结果  本组42例中38例一期愈合,余4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0~28天,无一例发生继发感染。

    2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1],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脂肪层比较厚的肥胖患者,血运比较差。(2)高频电刀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损伤,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2,3],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液循环已经很差的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4],以及由于脂肪组织坏死,细胞破坏形成小分子物质,使切口处于高渗状态均促使皮下积液形成,影响切口的愈合[5]。(3)手术中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手术时间长,均可造成脂肪组织氧化分解[6]。(4)手术中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过多,结扎过紧,皮下残留死腔均可影响切口血运,引起脂肪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肪液化。(5)此外伴发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7]:(1)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2)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3)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渗出液涂片没有脓细胞。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后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对渗出液较少时不主张暴露全部切口以增加感染的机会和延长治愈时间,采用间断低位拆线1~2根,局部小切口敞开引流及加压包扎的方法愈合效果明显。但渗出液较多时必须敞开伤口,通畅引流,并用抗生素纱条湿敷,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见新鲜肉芽组织后行二期愈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切口液化的预防:对于脂肪液化关键是预防其发生。笔者认为应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高危因素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谨慎使用电刀,对于肥胖患者应用电刀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将电场及热损伤降到最低,减少脂肪组织破坏。(2)手术中严格精细操作,仔细止血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3)缝合皮下脂肪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脱落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手术后坏死的可能,缝合时应将皮下脂肪全层缝合不留死腔。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皮下多侧孔引流管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28 h后拔除,同时加压包扎。(4)提高警惕,第一次换药时在观察切口炎症反应的同时应注意有无脂肪液化,以利早期发现处理。(5)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至正常。

 

【参考文献】
  1 石松斛,刘俊田,宁连胜,等.乳腺脂肪坏死108例临床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5:300-301.

2 王荣,肖应龙.电刀与手术切口愈合对比分析.实用外科杂志,1989,9:184.

3 赵洁,舒春华,徐秀杰,等.高频电刀致腹部手术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7.

4 纪光伟,祁志,王旭,等.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18:326-327.

5 赵洁,舒春华,徐秀杰,等.高频电刀致腹部手术切口延期愈合的原因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7.

6 李全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13(22):102.

7 苏明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编辑:乔 雨)


作者单位:430090 湖北武汉,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普外1科

作者: 王文斌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