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9期

政府干预 边远农牧区高血压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非传染性疾病,边远农牧区综合防治是国家慢性病防治的一项基本策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边远农牧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防治有效开展的因素和慢性疾病防治项目的特点,提出政府要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并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政府的职能作用和干预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非传染性疾病,边远农牧区综合防治是国家慢性病防治的一项基本策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边远农牧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防治有效开展的因素和慢性疾病防治项目的特点,提出政府要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并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政府的职能作用和干预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实施政府干预。

【关键词】  政府干预;市场机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

 在新疆经济文化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农牧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防治意识尚属较为薄弱的地区。新疆农牧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吸烟、饮酒、高盐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中,地理气候严寒,以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具有独特的膳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典型代表地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正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百姓的健康。由于缺乏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意识,加之农牧区居住分散,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远远低于我国的一般水平,形成“小病”不管不问,等到脑卒中、心衰、肾衰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时四处求医,层层转院,而病情常常无法逆转的“亡羊补牢”的就医局面,造成人力和物力极大的浪费,同时其高额的医疗支出,使不少已经脱贫的农牧民因病返贫。由于农牧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很高,脑卒中及所导致的残疾十分普遍,其高额的医疗支出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表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可将这些因素归为4类,即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因素。由于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病因复杂,专家认为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预防、控制的一道道防线,全面构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各道防线,才能最大限度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减少其危害[2]。

  1如何构筑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各道防线

  WHO在2005年10月颁布的《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中指出,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具备,关键是要采取行动,而行动的核心是领导作用,也就是说,各级政府组织应当对慢性病的潜在危害性和所造成的各种经济和社会负担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并从大防的观点出发,对慢性病防治进行准确定位,认识到这是一项政府应当负有责任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非个人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框架和运行模式。

  目前,我们国家主要的宏观防治策略就是开展以社区为平台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其核心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有效可行的办法,由卫生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向社会居民提供促进健康的环境和对慢性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一系列卫生保健活动[3]。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防治保健以及规范化治疗的有效结合,社会卫生服务组织具有综合性的服务功能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及性、实用性特点。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能够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多重用途,从而既节约卫生资源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但是,由于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其目标人群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工作范围涉及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康复等很多方面,工作相关的团体,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卫生服务提供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这就决定了该项工作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仍有许多影响其有效开展的瓶颈因素,主要包括:(1)政策环境的支持力度不够,即缺乏鼓励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政策体系;(2)缺乏有关慢性病防治的筹资机制与方法;(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职能定位不清,尚待完善;(4)慢性病防治队伍的技术能力问题;(5)慢性病防治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完善;(6)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的引导问题;(7)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力度不够等。要有效解决问题,除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还必须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面对社区、农牧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思考为什么一个如此良好的策略在实施中会有那么多的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对农牧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许多服务项目,如环境改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和控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有关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社区诊断,群体行为干预等,受益者都是这个社区人群,而不单单是一个个体,具有很大的外部正效应,同时这些服务项目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使命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类服务项目的供给如果缺乏政府干预,会出现供给效率低下问题,对于诸如定期搞各种方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健康体检,慢性病家庭诊视和家庭护理,家庭病床,慢性病咨询等服务项目,尽管面对的是具体的个体,但是由于涉及公共服务提供成本和需方疾病认识程度有限性的问题,有效的供求关系并不能自然形成,同样需要外部政策的引导。而所有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对于减轻农牧区牧民个人和国家疾病负担都是行之有效且富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清政府应该干预的内容、干预程度和干预形式,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最终提高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逐步解决工作开展中的种种问题。

  2政府干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2.1政府应当明确自身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的职能定位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能,一方面加强宏观管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卫生领域进行招资,保障农牧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改善公平,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具体慢性病防治包括以下几点。

  2.1.1借鉴世界、国内卫生组织慢性病防治的进行框架,强化政府的领导,确定优先执行的项目,完善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政策体系,有效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等,促进部门互动,以克服慢性病防治,潜在的决定因素,减轻患者接受基本卫生服务的障碍,如患者费用问题,慢性病防治知识等。

  2.1.2改革卫生服务的筹资分配机制,以直接向卫生服务机构分配预算,转为根据实际情况和服务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补助方式,如通过医疗保险的方式补贴患者,按项目补贴供方,政府购买卫生保健服务等,以细化资金流向和用途,促进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激励和监督,改变目前社区、农牧区卫生服务机构因经费不足,而存在的某些慢性病服务项目开展积极性不高和即使开展也很难保质保量的情况。

  2.1.3优化慢性病防治的运行机制不管是以公共卫生机构为主导的模式,目前都还存在机构定位不清,政策不配套,业务人员素质低,缺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定位不清,功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是有很大关系的。政府部门只有深化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农牧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功能,才能为慢性病防治工作创造良好的运行平台,真正使农牧区慢性病防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1.4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人群行为危险因素及人文环境因素监测的方法与经验,培养和建立慢性病监测的专业工作队伍,逐步建立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为慢性病防治提供客观信息和依据。

  2.2政府根据干预目的选择干预方式在慢性病防治中,对服务提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进行控制,就可以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如利中审查等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2.2.1政府根据干预对象选择干预方式对于诸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群体行为干预等具有外部正效应的服务项目,政府就应该采取对服务提供者给以直接补贴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励提供者积极有效地开展这些服务项目;而对于一些主要是面对个体,却具有很大公共卫生意义的服务项目,比如:搞巡回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家庭病床、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综合管理,在家庭护理、农牧区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防治,政府就应通过积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政策,创造各种有利的外部环境,鼓励服务提供者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以促进慢性病服务项目有效地开展,提升服务内涵,保证服务质量。

  2.3农牧区慢性病防治服务项目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尽管社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是一项政府应当负有责任的公共卫生问题,政府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部慢性病服务项目都要由政府直接提供,这种反而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低效率。合适的供给方式,应当是政府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将个人受益部分通过市场来收费,外部效益由政府进行评估后给予相应干预和补贴。

  2.3.1农牧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农牧民需求发掘社区潜在的卫生资源,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如推行农牧区医生责任制,与居民签订服务提供合同,开展全程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等,提供农牧区切实需要的服务,实现服务提供与需求相契合,既满足了农牧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又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2.3.2政府行政部门一方面要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管理制度。比如,可以通过考核农牧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性病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群众满意程度,来确定慢性病防治专项资金的补助额度,加强慢性病服务项目和技术提供者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确保慢性病防治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陆勇,李正明.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73-75.

  2程疑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587-1589.

  3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示范点专家指导组.我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一)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实施发展.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29-31.

  

作者: 阿通恰西·木巴拉克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