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2期

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Barton骨折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12例Barton骨折。结果经治疗后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采用Mehara关于Barton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结论徒手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Barton骨折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12例Barton骨折。 结果 经治疗后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采用Mehara关于Barton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 可1例,优良率为91.7%。X线显示掌倾角9°~18°(平均为11.0°),尺偏角为13°~26°(平均为22.4°),桡骨轴向无短缩。结论 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可达到复位好,其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好,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腕关节功能,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Barton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徒手复位

1838年Barton JR描述过一种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伴随桡骨远端关节的骨折,目前一般将桡骨远端背侧缘,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者统称Barton骨折[1]。Barton骨折较少见,约占桡骨远端骨折的3%,多见于成年男性,交通伤和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2]。伤后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骨折端有时可触及移位的骨折块。但局部畸形没有类似于Calles骨折和Smith骨折的典型表现,Barton骨折复位后易发生再移位,目前治疗方法很多,有多种的外固定、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等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各不一样。本院自2002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急诊入院的Barton骨折12例,应用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效果良好,现就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为暴力外伤所致的闭合性骨折,无并发其他部位骨折,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8~62岁,平均49岁;受伤时间0.5~10h,平均3.5h,均为急诊入院。影像学检查患肢腕关节X线,正侧位12例,均为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8例为掌侧缘骨折伴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AO分型,B型6例,C型2例。4例为背侧缘骨折,伴腕关节向背侧脱位或半脱位,AO型为B型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12例患者的手术操作均在手术室中进行,行患肢臂丛麻醉。掌侧Barton骨折脱位,在牵引下,手术者用拇指由掌侧将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推挤,同时缓缓将腕关节背伸,依靠屈肌的紧张,推动骨折复位,然后经X线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移位<1mm后消毒患肢,然后在适当位置由掌侧穿入1~2枚克氏针,再经X线摄片,见骨折端复位良好及克氏针位置合适后,剪短克氏针并弯曲针尾留于皮外,用无菌纱布包扎,然后将腕关节缓缓放直。背侧Barton骨折脱位,牵引下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推挤,同时缓缓将腕关节屈曲,经X线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移位<1mm后消毒患肢,然后在适当位置由背侧穿入1~2枚克氏针,然后摄X线片,见骨折端复位良好及克氏针位置合适后,剪短克氏针并弯曲针尾留于皮外,用无菌纱布包扎,然后将腕关节稍背伸直位。

  1.2.2 外固定方法 12例患者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后经X线摄片检查证实位置良好后均用前臂石膏托外固定。掌侧Barton骨折脱位的将石膏托固定在背侧;背侧Barton骨折脱位的石膏托固定在掌侧。

  1.2.3 功能锻炼 当日即可进行前臂的肌肉收缩锻炼。3~6周除去石膏托外固定后,开始腕关节功能训练,腕关节屈伸,尺、桡偏及环转功能锻炼等。但要注意防止发生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折断以及随之发生的骨折再移位。5~8周后拔除克氏针内固定,继续加强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2 结果

  经治疗后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有2例发生钉道感染,拔除克氏针后愈合。采用Mehara[3]关于Barton骨折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X线摄片显示掌倾角9°~18°(平均为11.0°),尺偏角为13°~26°(平均为22.4°),桡骨无轴向短缩。

  3 讨论

  Barton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合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骨折块向掌侧或背侧移位。掌侧Barton骨折系手掌着地时,腕过度背伸前臂旋前,剪切力通过头骨、月骨作用于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边缘下尺桡关节中央柱造成楔形骨折块,继而出现关节面骨折移位或伴随腕向掌侧移位。背侧Barton骨折则反之[4]。此类型骨折的特点是,骨折块多为斜三角形,有自发轴向移位倾向,骨折较表浅,易于手法复位,但极度不稳定,不易维持复位。根据此类型骨折的特点,在治疗上,新鲜骨折病例首先采用手法复位闭合治疗。手法复位时都应在手术室在臂丛麻醉下进行,一方面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与紧张。另一方面可以松弛腕部软组织,确保一次性复位成功,避免反复复位造成组织的再度损伤,有利于今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再就是有利于穿针时无菌操作,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及手术后针口感染。由于此类型骨折复位容易,固定难,针对骨折复位较难维持复位这一问题,我们在复位后经皮闭合穿刺克氏针,把复位的骨块钉稳,不再容易移位。克氏针插入后都应经X线拍片证实骨折复位的情况和克氏针插入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完成固定后露于皮外的针尾应剪短,尾部弯勾,用无菌纱布覆盖。然后用前臂石膏托外固定,一般视恢复程度固定3~6周,去除石膏后,开始腕关节功能训练。需要注意防止发生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折断以及随之发生的骨折再移位。5~8周后拔除克氏针内固定,继续加强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对术后病人要仔细随访,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徒手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方法简单,可达到复位好,其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好,可避免二次手术,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腕关节功能,效果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Thomposm GH,Grant TT.Bartons fracturesreverse bartons fractures.Clin Orelop,1977,122:210.

  2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0-381.

  3 Mehara.Ak.Rastogis.Bham S,et al.Che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volar Barton fractures.Injury,1993,24:55.

  4 黄庆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前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84,4:337.

  

作者: 粟建中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