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5期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发展为慢性脑积水20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硬膜下积液。慢性脑积水脑外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膜下腔,称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多与脑外伤所致蛛网膜损伤有关。本科自2006年8月-2010年4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62例,选择其中经保守治疗后硬膜下积液治愈,但后期出现脑积水的20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合并脑挫裂伤17例,弥漫性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外伤;硬膜下积液;慢性脑积水

 脑外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膜下腔,称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多与脑外伤所致蛛网膜损伤有关。本科自2006年8月-2010年4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62例,选择其中经保守治疗后硬膜下积液治愈,但后期出现脑积水的2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3例;年龄18~82(平均61.5)岁,其中18~20岁1例,21~30岁1例,31~40岁2例,41~50岁2例,51~60岁5例,61岁及以上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跌伤4例,打击伤3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合并脑挫裂伤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8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室内出血4例,硬膜外血肿2例,脑干损伤1例(合并多部位或类型者损伤者重复统计)。

  1.2 临床表现 硬膜下积液阶段表现:GCS≤8分14例,9~15分6例;头痛5例,呕吐6例,精神症状3例,烦躁3例,昏迷14例。后期发展为脑积水后表现:昏迷5例,反应迟钝6例,精神症状2例,认知障碍3例,共济失调5例,尿失禁2例。

  1.3 影像学检查 发现硬膜下积液时间:伤后1h~1天4例,2~7天10例,8~14天4例,15天以上2例。单侧积液12例,双侧积液8例。双额颞顶部12例,左侧额颞部5例,右侧额颞部3例。CT检查在一侧或两侧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低密度影。单侧积液量6~24(平均16)ml,双侧积液量10~35(平均25)ml。保守治疗后硬膜下积液均消失。发现脑积水时间:3周至半年之间13例,半年至1年之间5例,1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以直读法)证实(详见表1)[1]:两侧侧脑室前角尖端之间最大距离大于45cm 14例,两尾状核内之间最大距离大于25cm 13例,第三脑室宽度大于6cm 10例,第四脑室宽度大于20cm 4例。表1 CT检查结果

  1.4 颅内压和脑脊液检查 所有病例均做腰穿测压和脑室测压: 脑脊液蛋白含量 轻中度增高 17 例, 正常或基本正常3例。颅内压正常2例, 轻度增高6 例, 中度以上增高12例。

  1.5 治疗方法与结果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20例采用保守治疗:应用脱水剂、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处理,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后硬膜下积液均消失。迟发性脑积水的外科治疗方法,20 例病人均做侧脑室腹腔或脑室心房分流术,全脑室系统扩大,且腰穿压力正常用低压分流管,压力高者用中高压分流管;19例临床症状有改善,1例无改善(因出现急性腹膜炎拔出分流管)。

  2 讨论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约占颅脑损伤的1.16%~10%[2]。好发于额颞部,以老年人多见,本组中60岁以上病人占60%。其形成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而颅底及额颞部骨嵴凹凸不平,从而导致运动中的蛛网膜受力不均,使该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破裂口处的蛛网膜形成活瓣,使脑脊液流入硬膜下间隙不能回流;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损伤等,又使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可以随着病人的挣扎、屏气、咳嗽等用力动作而不断流出,却不能返回蛛网膜下腔[3];直至硬膜下间隙内压力与颅内压达到平衡。本组病例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后期全部出现脑积水,且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被认为是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引起脑积水的发生机制[4,5]包括:(1)为血凝块阻塞中脑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引起梗阻性脑积水;(2)红细胞或纤维蛋白产物阻塞蛛网膜下腔,使脑积水吸收障碍,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迟发性脑积水主要是蛛网膜纤维化,使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发生障碍。

  本组病例主要特点:早期表现为硬膜下积液,且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期出现慢性脑积水(外伤后3周);目前尚无相关报道,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存在机制如下:外伤早期蛛网膜撕裂、活瓣形成,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等颅内损伤,导致颅内压增高、脑室壁顺应性减低,而脑室缩小或正常,将脑脊液挤至蛛网膜下腔,通过蛛网膜撕裂的活瓣进入硬膜下间隙,形成硬膜下积液。当硬膜下腔积液达到一定量后,硬膜下腔内压力与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压力平衡;而随着使用脱水剂及脑组织水肿的退去,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压力下降,脑室壁顺应性恢复正常,硬膜下间隙内积液部分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撕裂的活瓣关闭并愈合,残存在硬膜下间隙内的积液自行吸收。后期由于脑脊液内的红细胞或纤维蛋白产物阻塞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所以创伤早期出现硬膜下积液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的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外伤中脑积水的发生率。故该类患者即使经治疗后硬膜下积液吸收,病人无特殊症状,也应密切随访,以便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07.

  2 陈凯,何鹏,陆俊地,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3):183-184.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3.

  4 刘泉开.严重脑外伤后脑积水.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9,16(1):11.

  5 张蕴增,田立,樊丰势.严重脑外伤后脑积水11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1991,2(4):231.

  

作者: 丁 建,孙 锋,王文华,韩志强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