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B超、内镜联合诊治胆道蛔虫病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并发症,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文对我院1998年8月~2004年应用B超检查并经内镜取虫证实的64例胆道蛔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4例患者,女34例,男30例,年龄2~76岁,平均38岁。其中农村患者42例,城镇患者20例,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疼痛,呈间歇......

点击显示 收起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并发症,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文对我院1998年8月~2004年应用B超检查并经内镜取虫证实的64例胆道蛔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患者,女34例,男30例,年龄2~76岁,平均38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0min~2个月,平均18h。其中农村患者42例,城镇患者20例,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疼痛,呈间歇样,反复发作;40例有恶心、呕吐;30例有放射痛;8例有轻度黄疸;6例有不同程度发热,体征不明显。

    1.2  仪器  ALOCK SSD-256型,SONOLINK-ADARA型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

    1.3  超声检查及治疗  患者平卧或左侧卧位,对右上腹、剑突下进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记录胆总管、胆囊、肝内胆管的内径及壁是否光滑、腔内有无双光带,测量双光带的宽度、观察光带有无蠕动,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找到乳头,如蛔虫部分进入胆管内,可直接取出。如蛔虫已全部进入胆管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EST。将取石篮插入胆管内进行盲取,或注入造影剂,在X线引导下网篮捞取。肝总管、左肝管和右肝管部位的蛔虫,注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后,蛔虫可退至胆总管或乳头口外,再用网篮或三抓夹取。如果取虫失败,则从导管注入氧气100ml及适量硫酸镁,胆管内蛔虫可在24h内排出。术后适当应用抗生素,并同时给予肠道驱虫治疗。

    2  结果

    64例胆道蛔虫病,B超正确诊断62例,其中胆总管蛔虫60例(96.8%),左肝管蛔虫2例(3.2%),右肝管蛔虫2例(3.2%),胆囊蛔虫4例(6.5%)。2例仅有胆总管扩张、未见蛔虫,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蛔虫。误诊2例。内镜下取虫60例(96.8%)。取虫后复查B超胆总管内未见蛔虫。左、右肝管蛔虫及胆囊蛔虫经注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后,有2例退至胆总管用网篮取出,另6例取虫失败,从导管注入氧气100ml,适量硫酸镁治疗后过数天复查,有3例退出,剩余3例胆囊蛔虫因症状消失患者要求出院而未进一步治疗。

    62例胆道蛔虫B超声像图特征:胆总管及左、右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内径分别为0.8~1.0cm、0.3~0.6cm、0.3~0.6cm,腔内见双线状强回声带,宽约数毫米。前端圆钝,边缘清晰光整,中心为液性暗区(系蛔虫假体腔),见图1。当有多条蛔虫时,胆管内显示出多条线状强回声带。活蛔虫可见有蠕动,是诊断的可靠依据。当蛔虫死亡后,其中心暗带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出现断续双光带。胆囊蛔虫表现同上,但多呈弧形或呈卷曲状。 图1  胆总管扩张,腔内见双光带

    3  讨论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蛔虫自肠道钻入胆道所引起,蛔虫通常寄生于空肠和回肠上段,具有嫌酸喜碱并有钻顶的习性,当其遭受刺激后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进入胆道,刺激胆总管括约肌阵发性痉挛而产生剧痛[1]。本文64例均出现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疼痛,是由上述原因引起,并且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道蛔虫在我国城市的发病率已下降,但在我国农村地区却是常见病。本文64例,其中农村患者42例,城镇患者20例;农村患者明显多于城镇患者,可能与农村卫生条件比较差,生活水平相对低有关。

    对其诊断,超声显像比其他任何方法更为简便、实用而有效,准确率高达95%以上[2,3]。在胆管扩张、胆汁充盈条件下,蛔虫体壁的亮线和贯穿其中的假体腔暗线构成了特征性的双线状强回声带是其诊断的依据。并且实时超声显像可以显示出活蛔虫的蠕动,则是确诊的佐证。但是要注意假阴性及假阳性,在过度肥胖的患者胆管显示不清时,或胆管缺少胆汁充盈,或是胆管内有胆泥、结石、气泡时,或是蛔虫死亡、虫体萎缩、裂解等情况下,则诊断困难,有可能漏诊。对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复查或及时行ERCP检查。

    蛔虫将肠道细菌带入胆管内,易引起胆道感染、梗阻性黄胆、化脓性胆管炎、胆管周围炎、肝细胞坏死、肝脓肿形成、胆道出血甚至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当临床高度怀疑胆道蛔虫病时,应尽早行超声检查,确诊后应尽早治疗,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胆道蛔虫病确诊之后,目前多主张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驱虫、抗感染,疗程长,效果欠佳,而且蛔虫尸体构成高达70%;同时胆道蛔虫易引起上述多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胆道蛔虫病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蛔虫在胆管内存活时间相当长,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增加患者痛苦和感染机会。经内镜取虫治疗胆道蛔虫病见效快,取虫后患者腹痛即获缓解,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经内镜取虫应选择好时机和取虫工具。典型的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提示蛔虫嵌顿在胆道括约肌,此时做内镜检查多能见到蛔虫,取虫亦较容易,成功率高。对镜下找不到蛔虫体,而据症状、B超检查又确有蛔虫存在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乏特乳头改变,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向胆道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进行网篮或三抓夹取。我院采用内镜治疗胆道蛔虫病60例,均成功取出蛔虫,无并发症,复查B超均未发现胆道蛔虫,术后2~3天出院。该治疗方法安全,疗效显著,有效防止胆道蛔虫引起的并发症,对取虫失败者利用插镜的方便条件,注入氧气,使肠腔呈高氧环境,短时间内蛔虫因高氧而失去活动能力处于麻痹状态或死亡,便于驱出;注入硫酸镁,高浓度镁离子能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和胆道括约肌松弛,有利于缓解疼痛、排出被污染的胆汁和蛔虫残骸;同时,硫酸镁为容积性泻药,导泻加快蛔虫排出体外。本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易于推广,是治疗胆道蛔虫病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45-546.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871-872.

    3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67-268.

     作者单位: 563002 贵州遵义,遵义医院B超中心

   (编辑:周  蕊)

作者: 王开碧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