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pdf)[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黏度与颈动脉块形成的关系。方式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黏血症患者及血液黏稠度正常患者进行颈动脉扫查。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黏血症无直接关系。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直接影......

点击显示 收起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黏度与颈动脉块形成的关系。方式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黏血症患者及血液黏稠度正常患者进行颈动脉扫查。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黏血症无直接关系。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和早期表现。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黏度;颈动脉斑块

    血液黏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血液黏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高,当切变率逐渐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血液黏度的这种性质,有利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液的减速乃至止血。那么高黏血症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如何,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液黏度正常组   共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35~76岁,平均57岁。

    1.2   血液黏度增高组   共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32~86岁,平均61岁。

    1.3   B超检查   使用东芝公司的东芝6000超声仪。探头频率7.5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显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或保持正中位。先从颈根部开始横扫,探头沿颈总动脉的横切面逐次向上扫查,然后再纵扫。纵切面分为后前位扫查和前后位扫查。后前位扫查更好。从颈根部开始纵扫,探头逐次向上移动,可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歧部,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右侧无名动脉分歧部是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因此它们是检查的重点[1]。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如有斑块则测量斑块大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值在1 mm以内,颈总动脉分歧部厚度<1.2 mm。

    1.4   血液黏度检测   使用仪器为赛科希德SA-5000。参考值见表1。表1   全血黏度仪参考值(略)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液黏度正常组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不厚,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起始段未见斑块的有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岁。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形成的有7例,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72岁。斑块回声以强回声为主,斑块范围约0.24~1.4 cm,厚度约0.13~0.31 cm。

    2.2   血液黏度增高组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不厚,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起始段未见斑块的有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9岁。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形成的有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73岁。斑块回声仍以高回声为主,斑块范围约0.32~1.8 cm,厚度约0.19~0.42 cm,其中有3例是右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狭窄率约70%~90%。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见表2。根据表1经统计学分析,血液黏度与颈动脉内斑块形成无直接关系(P>0.05)。表2   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   (略)

    3   讨论

    人类脏器功能衰老是从血管病变开始的,随着年龄增长和不良生活及环境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血管逐渐地出现管壁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管壁病变持续进展,导致动脉管壁上有脂质沉着,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主要学说有:(1)脂源样学说;(2)致突变学说;(3)损伤应答学说;(4)受体缺失学说[2]。通过对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上分析证实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现在一些体外研究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阶段即可出现内皮功能损害[3]。只有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害的情况下,血液黏度的增高才会加速斑块的形成。吸烟、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是血管内皮受损伤的危险因素。防病永远比治病更重要。今后的工作重心要转向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超声将随时观察血管内膜情况,避免疾病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

    2   武忠弼.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7.

    3   王宏宇.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8.

    作者单位: 100013 北京,北京市和平里医院B超室

   (编辑:陈   沁)

作者: 徐燕,张晓敏,朱 红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