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4期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62%),ST-T改变者共19例(90。48%),其中单纯性ST段压低者2例,单纯性T波改变者3例,有病理性Q波者8例(38。10%),其中7例发生在间隔肥厚为主的患者中,弥漫性肥厚型仅1例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特点。方法 分析21例经我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患者为21例(100%),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性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13例,单纯心间肥厚1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2例,弥漫性肥厚组5例。21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男Sv1+Rv5≥4.0 mV,女Sv1+Rv5≥3.5 mV诊断标准的为8例(38.09%),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则为10例(47.62%),ST-T改变者共19例(90.48%),其中单纯性ST段压低者2例,单纯性T波改变者3例,有病理性Q波者8例(38.10%),其中7例发生在间隔肥厚为主的患者中,弥漫性肥厚型仅1例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电描记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肥厚型心肌病是指无明显压力及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心肌肥厚,常表现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主要影响左心室,右心室受累甚少,是临床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心肌病,部分可发生心脏性猝死。本文分析了21例不同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并结合超声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探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7月~2007年7月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共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80岁,平均(61±11.3)岁,其中3例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研究方法  心电图检查采用Agilent M2661A型电脑心电图系统,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包括:(1)左胸导联R波振幅≥2.5 mV(R波增高),且Rv4>Rv50.5 mV;(3)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方向与R波方向相反(T波倒置)伴TV4>TV5>TV3即ST段下移,均无动态演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按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5或绝对厚度≥15 mm的标准诊断心肌肥厚。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特点分析  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13例,单纯心间肥厚1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2例,弥漫性肥厚组5例。其中5例符合肥厚型梗阻心肌病的诊断标准,16例为非流出道梗阻性。

    2.2  心电图特点分析  21例患者中符合左室肥厚男Sv1+Rv5≥4.0 mV,女Sv1+Rv5≥3.5 mV诊断标准为8例(38.09%),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则为10例(47.62%),ST-T改变者共19例(90.48%),其中单纯性ST段压低者2例,ST-T均有改变者14例,单纯性T波改变者3例,有病理性Q波者8例(38.10%),其中7例发生在间隔肥厚为主的患者中,弥漫性肥厚型仅1例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2例肢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1例胸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5例肢、胸导联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

    3  讨论

    随着超声心动技术和心电检测技术的发展,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是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超声尚未发现明显异常时,心电图却已经有了特征性的改变,特别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对于不少超声医师来说,观察、测量心尖四腔心、心尖短轴、心尖长轴等切面是一个盲区。所以掌握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能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警惕性能,减少误诊。

    据文献报道,1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可完全正常[1]。本组患者均有心电图不同程度的改变,可能与本组观察对象均为住院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有关。肥厚型心肌病病理类型多样,心电图表现也颇多,除上述心电图表现外,还可呈出:(1)Q波呈多导联性,如右至中部胸导联(V1~V4)呈QS型,左胸导联(V5、V6)及Ⅰ、aVL呈QS、QR或W样QS型,在Ⅱ、Ⅲ、aVF的一个或几个导联上呈QS、QR或W样QS型,分别酷似前间壁和(或)下壁、单纯前间壁、前侧壁心肌梗死。(2)右胸导联出现高而宽的R波,伴有下壁或侧壁导联的异常Q波。类似正后壁和侧壁心肌梗死。(3)ST-T变化,有些病例T波高耸伴ST段抬高,在右胸导联更明显,类似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本组2例自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1例胸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5例肢、胸导联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符合肥厚型心肌病Q波呈多导联性的特征。在19例ST-T发生改变的患者中,有单纯性ST段压低者2例,有单纯性T波倒置者3例,在ST-T均有改变的14例中,其中2例有T波高耸但ST段的斜上型抬高。所以当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ST-T改变或病理性Q波时,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1)Q波形态:肥厚性心肌病的Q波形态呈多样性,多数深而窄,不超过0.04 s,状若柳叶,少数有切迹或粗钝, 甚呈怪异的W型。(2)T波极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呈QS、QR或W型的导联上T波常直立,Q波和T波方向分离是其特点,而心肌梗死相关导联一般T波深倒置且降、升支对称。(3)肥厚性心肌病呈现Q波的导联常伴T波直立,很少有ST段抬高,个别有ST段抬高者,则抬高振幅长期稳定,缺乏心肌梗死特有的动态改变。(4)必要时超声心动图可资鉴别。

【参考文献】
  1 方丕华.心肌病与ST段改变.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171-172.


作者单位:200137 上海,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作者: 傅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