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8期

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在继发性肺淋巴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瘤螺旋CT表现。结果霍奇金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表现为前中纵隔居多,霍奇金病多累及血管前间隙。...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纵隔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在继发性肺淋巴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瘤螺旋CT表现。结果 霍奇金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表现为前中纵隔居多,霍奇金病多累及血管前间隙。肺部侵犯少见。结论 CT检查准确显示了纵隔、肺门淋巴结情况及肺内微小病变,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  淋巴瘤 肺 胸内淋巴结增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纵隔淋巴瘤常为全身淋巴瘤、淋巴结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先发生于纵隔淋巴结,后向全身各部位淋巴结蔓延。根据组成肿瘤的细胞成分和组织结构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淋巴瘤对放化疗相当敏感,大多无须手术,故术前明确诊断对指导患者治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纵隔淋巴瘤29例,结合文献资料,对其胸部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2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3~73岁,霍奇金病9例,非何霍奇金淋巴瘤10例,平均年龄37岁。均经病理证实,其中2例伴发锁骨下淋巴结肿大,另外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四层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 mA,扫描时间0.5 s/周,层厚5~7.5 mm,自胸廓入口至双肺后肋膈角。全部病例行静脉团注增强扫描,流率3 ml/s,注入碘海醇(欧乃派克)80~100 ml,25~30 s后螺旋扫描。

  2 结果

  淋巴结肿大 本组19例均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其中双侧非对称性增大11例(67%),另1例为单独肺门淋巴结增大。以气管旁(NHL 6例,HD 4例),主肺动脉窗(NHL 4例,HD 3例)、前纵隔和胸骨后淋巴结(NHL 4例,HD 7例)为常见,HD及NHL多同时累及两个区域以上的淋巴结。12例(NHL 5例,HD 8例)多结节融合成块或者密实团块影,7例(NHL 5例,HD 2例)分散结节改变。12增大的淋巴结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值约11~44 HU,平均增加约28 HU,5例部分均匀强化并小片坏死。本组19例中,伴发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1例,肺内同时受浸润改变3例,CT检查准确显示了纵隔、肺门淋巴结情况及肺内微小病变。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继发性肺淋巴瘤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急、低热并进行性加重,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部分无明显症状,因体检发现。HD为青年人,NHL多见于中老年,本组HD发病年龄13~37岁,NHL为30~73岁,有2例因锁骨上淋巴结及1例腋窝处淋巴结肿大就诊。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取决于病理检查,但由于取材部位、切片质量等影响,临床上常将影像诊断及随访作为比较重要的诊断依据。

  3.2 CT表现 胸内淋巴结增大:CT是显示淋巴瘤纵隔淋巴结的最佳办法,主要表现为两侧气管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两侧上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为主。HD及NHL淋巴结肿大分布位置有一定特点,文献报道[1~3]HD多表现双侧上纵隔和肺门淋巴结对称性增大,并且融合成分叶状、波浪状突入肺野,肿大淋巴结不清为典型表现,累及气管分叉和支气管肺门淋巴结较气管旁淋巴结为多。通常为双侧中前纵隔及胸骨后融合状无结构性肿块,邻近血管被推移或包绕、脂肪间隙消失[4];NHL常以单侧上纵隔和肺门非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为主,且轮廓清楚,外缘光滑,很少有融合现象[1~3]。本组病例中NHL 10例,并且8例表现为非对称性双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多个分散结节(7/10),保持其形态轮廓,未明显融合,与文献报道相符,仅1例表现为对称性增大,另1例表现单独肺门淋巴结增大。HD共有7例双侧对称性增大,仅2例非对称性肿大。胸骨后血管前间隙融合肿块11例(NHL 4例,HD 7例),以HD多见。本组纵隔、肺门淋巴结多累及多组淋巴结,单发少见。本组肿大淋巴结多为轻、中度均匀强化,部分均匀强化并小片坏死(5例)均为胸骨后血管前间隙融合肿块。肺内及胸膜心包改变:胸腔积液3例,其中双侧少量积液2例;心包积液1例,肺内同时受浸润改变3例,表现为肺部多发小结节及斑片模糊影。

  3.3 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不典型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需与转移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引起的纵隔、肺门淋巴结鉴别。肺结核多为一侧肺门增大,少数两侧肺门增大以一侧为明显,增强扫描呈典型环状强化[5],肺内一般有典型病灶,淋巴结增大一般不是很大,多不融合,累及的范围较局限主要累及气管旁和支气管旁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周围脂肪间隙常存在[6]。而典型淋巴瘤常为纵隔淋巴结多个淋巴结肿大,多累及气管旁及血管前间隙淋巴结,往往还有其他部分淋巴结肿大,CT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周围间隙消失。当鉴别困难时,需结合临床,如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PPD试验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找到结核杆菌等。结节病在纵隔内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增强扫描表现为中至高度均匀一致的强化[7],纵隔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较少融合成块,囊变罕见。而淋巴瘤多以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位于前中纵隔,多轻、中度强化,易融合成块,有时可囊变。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史,并常以肺癌多见,其受累部位常位于上腔静脉与气管之间,隆突下及支气管肺门区[6],血管前间隙受累较少见,而且增强强化不明显。纵隔淋巴瘤一般有特征性表现,CT对纵隔淋巴瘤定位、分型有重要的作用,熟悉其CT表现,可明显提高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秋水,邹昕.胸部何杰金氏病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X线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7(1):1-4.

  2 Filly R,Bland N,Castellino RA.Radiographic diatribution of intrathoracic diseas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Hodgkins disease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Radiology,1976,120(2):277-281.

  3 李健夫,彰俊杰.胸内恶性淋巴瘤50例的X线诊断.河北医学院学报,1991,12(2):34-35.

  4 申屠阳,丁征平,周允中,等.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64-66.

  5 刘甫庚,潘纪戌,吴国庚,等.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655-658.

  6 李铁一.胸部疾病CT诊断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268.

  7 蔡祖龙.努力提高胸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93-294.


作者单位:311600 浙江,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