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12期

先天性腰骶部移行椎的X线诊断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提高对腰骶部移行椎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4例腰骶部移行椎的X线片资料。所有病例均有胸椎或骶椎X线表现作参考。结果腰椎骶化31例,骶椎腰化13例,两者X线主要表现较难区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提高对腰骶部移行椎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4例腰骶部移行椎的X线片资料。所有病例均有胸椎或骶椎X线表现作参考。结果腰椎骶化31例,骶椎腰化13例,两者X线主要表现较难区分。结论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的区别以能完全显示骶椎的腰骶部X线片较有价值。

【关键词】  腰骶部移行椎;X线表现;区别方法

         腰骶部移行椎是脊椎较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其诊断主要依靠全脊椎平片。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脊柱病变尤其对下部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方便快捷。回顾性分析腰骶部移行椎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查300例腰椎片, 年龄16~55岁,平均37岁。 腰骶部移行椎患者44例。男35例,女9例,23例合并有椎间盘突出。

  1.2检查设备和方法X线机为北京万东牌500 mA高频机。主要是选取常规腰椎正、侧位片。为了明确诊断,都有能显示胸椎或包括骶椎的X线片作为辅助参考。

  2结果

  2.1T12肋短小300例腰椎片中,腰骶部无移行椎患者而有T12肋短小的35例,部分上翘或单侧短小。并棘突游离或隐裂的仅各1例,未进行分析。所见颈椎均无变异。

  2.2腰骶部移行椎腰骶部移行椎患者44例,其中腰椎骶化31例,骶椎腰化13例。腰骶部移行椎有改变椎体均位于髂嵴连线下,腰大肌上缘的延长线均位于T12与L1之间。

  2.3腰椎骶化的X线表现T12肋骨短小15例。T12肋腰化呈横突样8例。按Castellvi分型:ⅡA型8例,ⅡB型2例,ⅢA型5例,ⅢB型14例,Ⅳ型2例。L5 S1棘突融合8例。L5椎体呈倒梯形6例。形成假骶孔10例。L5~S1椎间隙变窄并部分融合18例。

  2.4骶椎腰化的X线表现无明显T12肋骨短小。T12肋腰化呈横突样1例。腰化S1棘突分开的2例,上翘4例。腰化S1一侧假横突(ⅠA)的4例。腰化S1两侧假横突(ⅠB)5例。腰化S1与S2形成一侧假关节(ⅡA)2例,两侧假关节(ⅡB)2例。腰化S1椎体呈四方2例。腰化S1的骶孔形态不同5例。
   
  移行椎是脊椎错分节发育异常,脊柱总数目不变,某节段减少一个椎体,而另一节段增加来代偿[1]。 腰椎骶化属于腰骶部移行椎是较常见的一种,约占15%,为先天性改变,骶椎腰化相对较少见。移行椎可形成假关节,导致力的传导不一致,使腰肌劳损,继发腰椎侧弯,旋转和椎间盘病变[2]。准确地区分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直接影响治疗方法,影响椎间盘手术疗效[3]或封闭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影响法医学的鉴定[4]。
   
  Castellvi[5]根据形态学改变和临床特点,将腰骶部移行椎分为4个类型:Ⅰ型: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 mm,单侧为ⅠA,双侧为ⅠB;Ⅱ型:不完全腰(骶)化,横突肥大,形状类似骶骨翼,与骶骨或髂骨形成关节样结构,单侧为ⅡA,双侧为ⅡB;Ⅲ型:完全腰(骶)化,横突与骶骨或髂骨呈骨性融合,单侧为ⅢA,双侧为ⅢB;Ⅳ型:混合型,双侧横突肥大,一侧与骶骨或髂骨形成关节样结构,另一侧与骶骨或髂骨成骨性融合。这种分型未具体细化到如何区分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较常见,但骶椎腰化在局部表现与腰椎骶化相近。骶椎有腰化的趋势时,骶骨翼逐渐向外上部分分离,形成一侧或两侧假横突趋势,这与腰椎骶化肥大的横突表现相近;腰化明显时,S1与S2翼部分开形成一侧或两侧假关节,假关节面呈线样硬化及较小的间隙,这与腰椎骶化凹凸不平较宽的间隙及斑片状硬化的关节面有所区别;原融合的棘突分开,呈独立或稍上翘腰椎样棘突,比L5棘突短小;骶椎典型表现是倒梯形,若腰化不完全依然保持有梯形原状,完全腰化也同腰椎的矩形,腰椎骶化也有相同改变,不易区分;原来融合的S1~S2椎间隙也逐渐分离,部分或完全分离成腰椎间隙样。椎间隙呈融合或部分融合改变也与移行的程度相关,单从局部表现难以区分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腰化后骶孔也从上缘较完整的半圆形,改变成长弧线状,腰椎骶化形成的骶孔较小较圆,稍有区别。本次抽查中,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影像表现较多重叠,仅从腰椎正侧位片局部移行椎的特点诊断比较困难。
   
  一般腰骶部移行椎的区分根据椎体的数目确定。有移行椎时,腰椎数目除移行椎外有五个,为骶椎腰化;四个时,为腰椎骶化。当十二肋短小或只剩横突样长短,但仍可见到肋横关节与椎体相连,就基本能定出十二胸椎,然后往下数,分辨出腰椎。腰椎有“三长、四翘、五宽”的特点,根据L3横突是最长的,L4横突是上翘的,L5横突最宽的方法确定第几腰椎。腰大肌边缘任一侧清晰的情况下,其上缘延长线都与T12椎体下缘相交,而外缘与L1贴近,可定出L1椎体。本次抽查中此表现在正常或有移行椎改变时变化较大,腰大肌上缘可在T12椎体上缘至L1椎体下缘之间,对椎体定位作用不大,不能为识别作参考。当腰椎个数明确情况下诊断较容易。腰椎个数不明确或受影响情况下,腰椎骶化的诊断会出现错误。有移行椎时“三长四翘”不明显,特点不突出,不易分辨。如果十二肋向外下斜行走向的特征也消失,只能显示腰化后的腰椎横突,使腰椎数目在无胸椎片确定时相对增加一个,会把移行椎定为骶椎腰化。这情况在本次腰骶部移行椎中占20%。
   
  有胸椎片或能分清胸椎者,由上往下数较准确。本次抽查因颈椎均无变异,计数较易。在骶孔显示好且完整的情况下可从下向上数,多过四个为腰椎骶化改变。骶孔由于受骶椎曲度明显的影响,形态可不一,之间距离不均,有完整的骶椎侧位片则容易直接分辨骶椎数目。骶椎对细分腰骶部移行椎作用较大,而且相对于胸椎范围较小,应在腰椎片中常规包含,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在确定相邻椎体的数目,结合局部表现:移行椎的横突斜向外上,假关节走行较平,假关节间隙较小,且线样硬化,移行椎骶孔上缘长弧线状的为骶椎腰化可能性大;移行椎的横突上缘较水平,假关节面波浪状且硬化不均,假关节关节间隙较宽,移行椎的骶孔较小较圆为腰椎骶化可能性大,能较好地区分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本次病例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另有1例6个腰椎,相邻椎体数目正常,是否单纯多椎?还是其他变异?还需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578.

  2李金光,杨惠林,牛国旗.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6,8:556-558.

  3邓树才,董荣华,赵合元,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手术方法的探讨.中华骨科杂志,2007,2:90-95.

  4王飞翔,张玲莉.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法医学鉴定16例分析.法医学杂志,2006,22(1):67-69.

  5Castellvi AE,Goldstein LA,Chan DPK.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umbar extradural defects.Spine,1984,9:493-495.

作者: 徐廉俊,叶满青,阮锦荣作者单位:512026广东,韶关市中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