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8期

多排螺旋CT对肝外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胆道梗阻性疾病胆道梗阻性疾病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结石、肿瘤、炎症及外压等。随着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通过快速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方法,更增强清晰地显示胆管的走形、病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随访复诊证实的32例肝外胆道梗阻病例的MSCT表现。结果 MSCT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道梗阻的定位准确率>90%,定性准确率>9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胆道梗阻性疾病

 胆道梗阻性疾病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结石、肿瘤、炎症及外压等。随着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通过快速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方法,更增强清晰地显示胆管的走形、病变的部位、病变的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本文通过分析32例肝外胆道梗阻病例的MS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32例胆道梗阻病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0例,肝门区胆管癌8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累及胆管1例,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2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4例。年龄40~85岁。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ERCP证实13例,随访证实6例。

  1.2 材料与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conce64排螺旋CT机,300mg/ml优维显肘静脉2ml/kg,3ml/s推注。层厚5mm,间距5mm。动脉期30~35s,静脉期70s。扫描前禁食4h,20min前口服50%泛影葡胺300ml充盈上消化道。扫描后行薄层重建(1.25mm),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2 结果

  胆总管结石10例,其中1例肿瘤伴结石。结石为圆形、类圆形、泥沙样或铸型。密度为均匀高密度、环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及低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梗阻端呈“新月形”,倒“杯口形”。梗阻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或不扩张。本组显示结石数量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肝门区胆管癌8例,表现为肝门区软组织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肝门区胆管癌以延迟强化为其特点。肝内胆管以肝门为中心呈“软藤”样扩张。胆总管癌3例,表现为胆总管内结节样肿物或胆总管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胆管截断或呈“鸟嘴样”或“鼠尾征”。胆囊癌累及胆管表现为胆囊肿块临近胆总管不规则增厚,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2例,表现为胆管壁均匀增厚,明显强化,管腔逐渐变细,局部胆管扩张,胆汁密度增高,可伴有胆管积气。乳头部炎症表现为乳头增大突入十二指肠,强化明显。本组1例误诊为壶腹部癌。壶腹癌4例,表现为乳头肿块突入十二指肠,强化,双管征。胰头癌4例,表现为胰头增大,肿块,密度不均,胆总管截断,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见图1~4。图1、2 胆总管下段占位。胆总管下段鸟嘴样狭窄,管壁不规则增厚,强化图3、4 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狭窄闭塞,周围肿块,上段扩张,胰管扩张

  3 讨论

  胆道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常见病因有良恶性之分。良性主要为肝外胆道结石。恶性多为胆道肿瘤、壶腹肿瘤、胰头肿瘤等。针对各种病因的手术处理及术后预后差异很大,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胆道梗阻原因及病变程度对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减少手术探查时间,判断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1]。除了超声、ERCP、PTC、MPCP 以外,近年来MSCT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图像后处理技术使胆道梗阻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可在任意平面观察图像,使空间显示力和定位准确性明显提高,更好地显示胆管病变的范围、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准确测量胆管的直径判断是否梗阻及其程度,有利于梗阻平面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曲面重建图像CPR可将胆道路径重组在一个平面上使图像更直观[2]。对于胆道结石患者,术前对结石位置及数量的准确判断对完善手术非常重要,而MSCT可以从多个平面及曲面显示结石并留下图像,为手术者提供了较大帮助。需要提出的是对泥沙样结石及微小结石由于容积效应的影响显示不佳,对胆管炎症引起胆汁淤积密度不均易造成假阳性。国内梁颍等报道MPR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3%、88.9%和89.1%[3]。对于胆管炎症,MSCT可以全面显示炎症的范围、狭窄的程度,但在CPR图像上,病变距离的测量以及邻近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程度失真,需要结合轴位图像综合判断。研究表明胆管癌的强化特点为延迟强化,故检查时延迟扫描可以更清晰地帮助判断肿瘤的性质及范围。肝外胆管癌50%~75%发生在肝门部。胆总管下端结构复杂,多个器官汇合。MSCT通过后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及“双管征”、“软藤征”等胆胰管扩张情况,还能显示病变的形态、范围及强化特点,较MPCP具有一定优越性。总之,随着MSCT后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上的一定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在应用中结合超声、ERCP、MRCP及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手段,才能使得胆道梗阻疾病的诊疗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华,张宗明,朱建平,等.多层螺旋CT胆系成像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5):3430-3432.

  2 蒋黛蒂,林江,张雪梅,等.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成像应用.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9,16(4):616-619.

  3 梁颖,蒋涛,翟仁友,等.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技术在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9):1376-1379.

  

作者: 陈敏蓉,丰 川作者单位:215000 江苏苏州,苏州市立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