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1年第8卷第8期

先天性大脑透明隔缺如畸形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1例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先天性大脑透明隔缺如。胼胝体发育不全1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入院,平素体健,头颅五官发育正常,脊柱居中,无畸形,躯干及四肢无异常。头颅CT所见:双侧侧脑室增宽,相连为一体,中央未见透明隔影分隔,双侧侧脑室前角扁长,其交角变钝,双侧侧脑室体部距离增宽,并抬高,三脑室亦......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先天性大脑透明隔缺如;胼胝体发育不全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入院,平素体健,头颅五官发育正常,脊柱居中,无畸形,躯干及四肢无异常。智力发育良好。双侧视力正常。肌力双侧对称、无增高。腱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

  头颅CT所见:双侧侧脑室增宽,相连为一体,中央未见透明隔影分隔,双侧侧脑室前角扁长,其交角变钝,双侧侧脑室体部距离增宽,并抬高,三脑室亦稍增宽且抬高,大脑前纵裂与三脑室前部直接相连,未见胼胝体影分隔,双侧脑白质未见异常密度灶,中央导水管及四脑室未见异常(见图1~4)。图1、2 第三脑室增宽且抬高图3 双侧侧脑室增宽,无透明隔影分隔,大脑前纵裂池直达脑室前部,无胼胝体分隔;图4 双侧脑白质无异常

  2 讨论

  透明隔及胼胝体为大脑中线部位组织,其发生异常均为先天性颅脑畸形疾病的组成部分,以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为常见,大部分在儿童期内死亡,偶尔在成年发现,但所占比例极少。

  透明隔位于中线,由灰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构成的两层三角形薄胶质膜形成,正常长约15~25mm[1],其外侧覆盖于室管膜,将额角分开,两层薄膜之间有一潜在间隙。胼胝体为双侧大脑半球的最大联合纤维,胚胎期胼胝体发育自前向后完成。

  透明隔缺如大部分为先天缺如,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染色体异常,显性或隐性遗传),放射损伤、宫内感染(TORCH即弓形体原虫、风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以及HIV脑炎和梅毒感染等,药物作用(抗癫痫药、抗癌药、激素、维生素A中毒和酒精中毒等)以及妊娠疾病(糖尿病、低血氧、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维生素A缺乏、一氧化碳中毒、铅或水银中毒)等[2]。亦可继发于因脑积水,脑室内压力增高,使其变薄,以致不能显示。

  神经系统发育始于妊娠第3周,在妊娠1个月内,胚胎受到损害,都可导致畸形的发生,有的畸形也可发生于妊娠后期限。胼胝体异常在胚胎20周[3]前发生,在发育过程中,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氧、炎症或梗死都可致畸,70%在压部和体部。胼胝体的发育是从前向后发展的。根据受损时间胼胝体可完全缺如(不发育),也可部分缺如,即胼胝体发育不全[4]。

  本例疾病因没有颅高压的临床症状,双侧侧脑室前角扁长,脑白质未见水肿带影,脑实质未见受压或萎缩,因此主要考虑为先天发育障碍所致。透明隔缺如及胼胝体发育不全应为多种因素共同所致。CT平扫可清楚地观察到脑室系统及透明隔的情况,是诊断透明隔病变较为可靠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国富. 透明隔发育畸形的CT诊断.中原医刊,2005,32(5):18-19.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8.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5-886.

  4 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4.

  

作者: 韦吉风,张 勇作者单位:528234 广东佛山,佛山市南海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