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3卷第1期

银川市区创伤急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居死亡原因第四位,在儿童和青壮年中则居第一位[1]。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计算,创伤则居第一位,对社会的危害和劳动力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2]。交通伤和坠落伤又是和平时期创伤发生和致死的两大常见原因[3]。银川市区由于所管辖区域的变更、建设大银川步伐的加快......

点击显示 收起

  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居死亡原因第四位,在儿童和青壮年中则居第一位 [1] 。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计算,创伤则居第一位,对社会的危害和劳动力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 [2] 。交通伤和坠落伤又是和平时期创伤发生和致死的两大常见原因 [3] 。银川市区由于所管辖区域的变更、建设大银川步伐的加快,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及信息交流的中心,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飞速增长,道路又相对狭窄,交通管理水平及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了现阶段医疗卫生急救服务体系与新形势下创伤救治不相适应的矛盾,有些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机构、医院管理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共同协商亟待解决。

  1 创伤、交通伤呈明显增多的趋势
    
  有资料统计表明,我国近5年来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增加10%,2002年发生交通事故77万余起,死亡约11万人,伤56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3亿元 [4] 。据报道70%的交通事故与自行车有关,我国有近4~4.4亿辆,几乎占全世界自行车拥有量的1/3 [5] 。其次为违章驾驶、人员横穿等因素有关。道路交通伤在全球范围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在我国这种增长势头更为突出,道路伤害已成为我国居民和年轻人的首位伤害死因[6] 。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违章操作使坠落伤有增无减。另外,其它各种意外伤害也时有发生。
    
  2 目前运行的急救模式与市场需求极不协调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全区各大、中型医院运行的急救模式仍然停留在“内科分诊式”陈旧框架下,遇到严重创伤、多发伤急危重患者,由于专业队伍配备不完善,无法在急诊室进行急救手术,只能做一些基本的生命支持,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除病因,多科会诊制度难以互相协调,常常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7] 。很难担负起分秒必争的创伤急诊救治任务,与东南沿海相比差距极大。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下设了急诊创伤外科、急诊普外科、急诊神经科、急诊内科、急诊ICU———独立的二级学科,以及急诊各专科门诊这样一种新颖的急救模式,使许多急危重病、创伤患者得到迅速急诊处理。上海东方医院抽调脑外、胸外、普外、骨科高职称医护人员组建了一个多学科立体交叉创伤专业化急救队伍,从体制上消除了多发伤病人各专科相互推诿、急诊科长时间会诊滞留现象。浙医二院急诊科、重庆三军大西南医院急救部将创伤、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急诊外科确定性治疗、EICU、康复病房一条龙服务的模式应用于临床,成功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急诊医学的观念认为急诊创伤外科整体化、系统化、专业化建设,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基本保障,必须对创伤急救医师进行手术性急救技术的训练,才能提高创伤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8] 。Lowd [9] 指出临床反应时间是衡量创伤救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东京平均在5min30s,北京急救中心平均反应时间为16min。手术止血对挽救严重伤员起关键性作用,是最根本的抗休克措施,扩容复苏只能在分秒必争紧急手术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不要指望提升血压后再手术而坐失救命良机 [10] 。
   
  银川市区截至目前尚无统一的“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肇事现场紧急呼救杂乱无序,“120、96999、96120”等急救电话使百姓一时难以分辨,有时几家医院先后到达,甚至出现争抢病人的现象,很多时候银川市急救中心刚把伤者接下不多时,家属又呼叫附属医院再去转走,这种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创伤急救,并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浙江省、北京市、大连市都有独立的“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呼救后指派距离最近的网络医院救护站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值得本区借鉴。为此,笔者建议由卫生厅牵头,尽快组建独立的“120”调度指挥中心,废除所辖区域内其它急救电话,给患者家属一个自由选择就诊医院的机会。

  3 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据我区地理、经济状况,以及国家提出“开发大西北,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战略方针,结合卫生部最近颁发的统一使用“120”急救电话指示精神,很有必要尽快加速急救市场的调整,建议有关部门酌情处理:(1)组建银川市区“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使全民人均享有“120”急救电话,不应人为被某家医院垄断。卫生厅负责牵头组建一个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样可从体制上克服或消除各自为政的局面,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竞争的机会,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使用,杜绝和减少百姓资金的浪费。(2)成立创伤网络医院救治体系。使各个医院之间密切加强组织联系,为缩短严重多发伤救治流程创造条件。美国于1973年正式在各地建立起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1977年将急救医疗服务与休克创伤中心合并为马里兰州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研究所,将教育、研究、临床和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成为较完整的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分为初级和高级创伤中心。自从这一体系建立之后,重伤员的死亡率从70%下降至16.3% [11] 。上海市1998年成立的创伤急救网络,以大型医院为依托,建立现场自救互救———附近医院现场急救处理———中心医院一期处理救治———创伤急救中心终末救治的分级救治网络,值得借鉴与推广[12] 。本区应当效仿这一做法,各县市医院定为初级创伤中心,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定为高级创伤中心。初级中心肩负着创伤现场急救、复苏、止血、简单问题的处理,高级中心主要承担伤情复杂、病情危重的多发伤救治、教学、科研。(3)政府机构应拨款加大高级创伤中心的建设。国内许多著名创伤专家呼吁,要加大创伤救治的力度,加快急诊创伤外科学科建设,加强地区性创伤中心的建设和院前创伤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化的建设。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肩负着全区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的重任,随着新门诊大楼的交付使用,急救部暨宁医附院急诊创伤中心的成立指日可待。有关部门应从市场需求及战略眼光着手,积极扶持高级创伤中心的投资建设,使其不仅拥有现代化的精良装备,譬如:层流手术室、微创外科器械、可移动病床、大型B超机、后控制螺旋CT手术室等,更重要的是要抽调相关专业高职医师丛集一群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高级创伤专业化人才。国内许多三甲医院抽调由脑外、胸外、普外及骨科等学科高职医师组成的团体,对严重多发伤的诊治,做到了“快速、准确、高效”,充分体现了科室的整体优势,对患者的诊治有连续性、整体性,较之多个学科共同会诊、确定诊断、实施手术的传统救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诊治水平 [13] ,避免了多发伤容易漏诊和相互推诿的弊端。这也是21世纪创伤救治从“院前急救———急诊绿色通道———ICU———康复病房”四维模式转变的基本内涵。相信随着急诊外科专业技术的不断成熟提高,未来定能担负起全区二级网络医院创伤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的思考.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2.

  2 Wang ZG.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rauma.Chin Med J,1998,111:99.
   
  3 Oskam J.Kingma J,Klasen HJ.The Groningen trauma study:injury pat-terns in a Dutch trauma center.Eur J Emerg Med,1994,l:167-172.
   
  4 陈德昌.多发伤救治面临的挑战.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4-6.
  
  5 王正国.全国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1996年回顾.中华创伤杂志,1998,14(4):242-246.
   
  6 公安交通部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统计资料汇编.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999,1.
   
  7 杨冬梅,安泽武,郭跃辉,等.严重多发伤237例救治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8):695-696.
   
  8 文亮,王正国.创伤急救中几个争论的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23-224.
   
  9 lowd DK,Hedges JR,Marby DW,et al.An assessment of time following trauma resuscitation:the transitional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phase.J Trauma,1991,31:1265-1270.
   
  10 都定元,高劲谋,林曦,等.严重交通伤与坠落伤救治结局比较和创伤模式探讨.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46-48.

  11 黎鳌.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
   
  12 林劫,林丰,戴智群.交通事故伤的发生及救治特点综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0(2):364-365.
   
  13 黄显凯,蒋耀光,周健,等.严重多发伤损伤特点及其救治.创伤外科杂志,2002,4(6):346-349. 
  (编辑思 玉)

  作者单位: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外科 

作者: 尹国强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