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3卷第4期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各大医院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方法采用目标抽样法,对本市急诊量在前10位三甲医院的454位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及原因进行问卷调查。3%的急诊护士在近1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最容易受伤的四种情形为套回针的护帽时、拔除针的护帽时、污染针头放置不当和针头毁形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各大医院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 方法  采用目标抽样法,对本市急诊量在前10位三甲医院的454位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及原因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90.3%的急诊护士在近1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最容易受伤的四种情形为套回针的护帽时、拔除针的护帽时、污染针头放置不当和针头毁形时;51.76%的护士在套回针的护帽时受过伤,52.20%的护士由于污染针头放置不当受过伤,另有44.05%在拔出针的护帽时受过伤,42.73%的护士在针头毁形时受过伤。 结论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象普遍;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套回针的护帽、拔出针的护帽、污染针头放置不当以及针头毁形。
    
  关键词  急诊护士 针刺伤 调查分析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 [1] 。护理行业最具有风险的是急诊护理工作,因为急诊历来以环境拥挤、病人多、病情复杂而著称,这就造成了急诊室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 [2] 。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 [3] 。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是更大的危害。国外对针刺伤的报道很多,国内对于此类的报道不多。为了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及其原因,笔者对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目标抽样法,调查了北京市急诊量前10位的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入选条件为2001年8月在岗的急诊正式护士。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针刺伤情况及其原因。采用指导各入围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让其协助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2份,回收率92.4%。其中合格454份,合格率98.3%。资料输入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454名急诊科护士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51岁,平均(27.03±6.51)岁。急诊工作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为30年,平均(6.24±5.42)年。其职称为:护士253例、护师158例、主管护师42例、副主任护师1例。其学历为:中专339例,占74.7%;大专106例,占23.3%;本科9例,占2%。

  2.2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 见表1。
    
  表1 454名急诊护士1年中针刺伤情况 (略)

  2.3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 见表2。
    
  表2 急诊护士导致针刺伤原因的调查表(略)
    
  2.3.1 套回针护帽的情况调查 见表3。

  表3 套回针护帽情况调查 (略)

  2.3.2 污染针头放置问题 在“床边治疗时,注射针如何放置?”的调查显示:有63.1%的护士放在消毒液的小桶里,31.5%护士将针头向下,放在治疗碗内,3.5%的护士 随手乱放。
   
  2.3.3 有关毁形方式的问题 见表4。

  表4 针头毁形情况调查 (略)
    
  3 讨论
    
  3.1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普遍存在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 [1] 。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 [4]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00万例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仅为实际发生的1/3 [5] 。从表1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454名被调查者1年中,只有44名未受伤,有410名受伤,受伤率为90.3%;而4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36%。受伤率明显高于国外 [6~7] 。因此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
   
  3.2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3.2.1 套回针的护帽 表2表明,最容易受伤的情形是套回针的护帽,这与Wang FD等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8] 。在454名调查者中有51.76%的护士在套回针的护帽时被针刺过。套回针护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套回针护帽,只有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以套回针的护帽,医疗单位必须详细规定套回针护帽的条件,护士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可以套回针的护帽而且操作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 [9] 。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套回针护帽的行为普遍存在,从表3可以看出,36.3%的被调查护士经常套回针的护帽,只有7.9%的护士从不套回针的护帽。在调查套回针护帽的原因时有40.7%怕误伤他人,21.1%为了毁形。护士普遍认为套回针护帽是有危险性的,即使在认为套回针护帽非常危险的护士中仍有39.7%经常套回针护帽。这说明目前护士认识到套回针护帽的危险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这样操作。因此,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护士套回针护帽行为的必要性,有利于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
   
  3.2.2 污染针头放置不当 从调查结果中得知52.2%的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过。在调查可能的原因时发现有31.5%的护士将针头向下,放在治疗碗内,还有3.5%的护士竟然随手乱放。污染针头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可为什么还要随手乱放呢?可能的原因是:(1)护士防范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污染针头的严重危害性;(2)缺乏利器收集箱以及严格的安全措施。PATH建议用过的针头应直接立刻放入锐器收集箱,而不要放在别的地方 [9] 。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对利器收集箱的配置做了详细的规定,利器收集箱应放置在利器使用的地方,以便于用过的针头可以马上放入 [10] 。意外针刺伤易发生时间窗是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 [10] ,因此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这个时间窗从而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
   
  3.2.3 针头毁形方式不妥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化处理。但是该管理规范没有规定如何毁形和谁毁形。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单位要求护士做毁形工作,只有4%的医疗单位不需要护士做毁形工作。护士承担毁形工作大大增加了意外针刺伤易发生时间窗 [10] 。从表2可知,42.73%的护士在针头毁形时受过伤,20.48%的护士认为针头毁形时容易受伤。可见,针头毁形是造成护士针刺伤的一大原因。针头毁形应该用毁形器,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护士常用的毁形方法有:48%用剪刀剪断;30.8%取下针头;11.0%套回护帽,用手折断。只有21.6%的护士常用的方法是用毁形器。只有35%护士认为用毁形器毁形最可取,还有3.5%的护士认为用毁形器毁形最不可取。可见,目前毁形器使用不广泛或者所用毁形器使用不方便。因此,建议针头使用后最好立即放入锐器收集箱,由供应室统一毁形或医院分类包装,社会统一处理。如果必须由护士毁形,应该配置安全、使用方便的毁形器,杜绝不安全的毁形操作。
   
  3.2.4 护理操作不规范 从表2可知,分别有44.05%、36.78%的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和加药时被针头刺伤。有11.23%和12.11%的护士认为拔出针的护帽和加药时最容易受伤。拔出针的护帽和加药是最基础的护理操作,这种操作带来的高针刺伤发生率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深思。在以往的护理教育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如何预防针刺伤,在工作中也缺乏诸如此类的专门培训,缺乏预防针刺伤的统一操作规程,因此护士预防针刺伤意识薄弱。在调查中,护士对针刺伤非常重视的只占20.9%,有41.0%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因此,加强预防针刺伤的教育,制定预防针刺伤的操作规程,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程度是非常必要的。
   
  护士的安全,尤其是针刺伤正威胁着护理界,护士有权力、有责任要求改善工作条件以保证她们的健康和安全 [11]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套回针的护帽、污染针头放置不当、针头毁形方式不正确以及护理操作不规范。笔者建议,对于针刺伤的防范除了建立相应的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外,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安全工作技术、方法的专门培训以及使用锐器收集箱。我们相信通过各种努力,维护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其自身的健康必将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李文涛编译,肖顺贞审校.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8.
   
  2 张华,张小玲,孙靖.急诊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分析.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10):53.
   
  3 鄂文华.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46.
    
  4 Elise MB,Ian TW,Craig N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0,13(3):385-407.
   
  5 陆连芳,孙惠娟,杨国真,等.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6 Ng LN,Lim HL,Chan YH,et al.Analysis of sharps injury occurrences at a hospital in Singapore.Int J Nurs Pract,2002,8(5):274-281.

  7 Newsom DH,Kiwanuka JP.Needle-stick injuries in an Ugandan teach-ing hospital.Ann Trop Med Parasitol,2002,96(5):517-522.
   
  8 Wang FD,Chen YY,Liu CY.Analysis of sharp-edged medical-object injuries at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0,21(10):656-658.
   
  9 PATH.Giving safe injections:using auto-disable syringes for immu-nization,2001.
   
  10 Dennis JE.Guide to needlestick prevention devices.Home Healthcare Nurse,2001,19(6):348.
   
  11 王秀惠译,杨文哲校.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0):446. 

  (编辑川 夏)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作者: 张利平 王晶 徐国英 牛小秀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