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第7卷第6期

SF-3000血细胞分析仪649例假异常结果的调查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们使用SF-3000血细胞分析仪共做21600份标本,其中有4328份标本结果出现异常,我们多次走访病房,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有649例标本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称假阳性标本(即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符),占标本总量的3%,经我们认真调查,分析后发现这些假阳性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们使用SF-3000血细胞分析仪共做21600份标本,其中有4328份标本结果出现异常,我们多次走访病房,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有649例标本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称假阳性标本(即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不符),占标本总量的3%,经我们认真调查,分析后发现这些假阳性标本的发生与检验工作在分析前和分析中几个环节有密切关系。导致假阳性标本发生的原因是: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当;采血动作慢,采血时间太长,采血后未混匀;反复穿刺,混入较多组织液;标本有溶血现象;标本放置时间长,超过2h;在输液或输血的部位采血,或采血前输入大量抗生素;采血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容器破损,导致血样不完全;仪器未调整好及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等,针对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假阳性标本;分析前;分析中 

 近几年来,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疗依据。检验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质量管理问题,质量是检验工作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上的高水平。发不出准确的报告,检验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1]。要想得到一个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需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需要依靠医生、护士、患者以及检验人员的多方合作,相互配合,特别是加强医务人员与检验人员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很重要。2005年6月我科买进两台日本SYSMEX SF-30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三年来使用效果满意,在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们用18个月的时间,共做标本21600份,其中有4328份标本结果异常,在这4328份标本中我们采取一定的方法,多次走访病房、进行调查等,确定有649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为假异常结果(即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符),占总标本量的3%,应引起重视。经过我们认真调查分析后认为,这些假异常结果标本的发生与检验工作在分析前、分析中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对象、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5月—2007年10月共18个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共21600人次,我们选取检验结果存在异常的4328份静脉血液标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3679份结果与临床症状符合,我们认为是真阳性,有649份标本的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我们确定为假阳性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 SYSMEX SF-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进口配套试剂(SLA-220A, FDO-200A, FBA-200A, FDT-200.CELLPACK稀释液),OLUMPUS双目显微镜一台,抗凝剂EDTA-K2,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公司(分析纯),瑞氏-姬姆萨氏染色液。

    1.3  方法  第一,所有标本按照标本检测程序进行仪器分析检测;第二,对仪器有异常信息警示(即flag信号)的标本,再做镜检复查,要求能熟练掌握操作并且对细胞形态充分认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先低倍镜后再高倍镜观察细胞染色和分布情况,再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情况,如二者相符即认可仪器检测结果,如存在异常,应根据镜检复查结果进行修正,并记录异常情况。

    2  分析前、分析中的质量

  保证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造成出现假异常结果的错误主要发生在检验过程的分析前和分析中。

    2.1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标本采集以及标本采集后的管理,由4个环节组成,(1)即患者准备;(2)标本采集;(3)标本的储存运送;(4)标本接收。不难看出以上4个环节均由医生、护士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不符合规定,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这一环节潜在因素多,很难控制,需要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排除干扰因素,特别是患者自身饮食起居,病情发展,治疗措施,最大限度排除干扰因素,采集真实的标本,正确反映病人真实情况,为之后的检测工作打下基础。

    2.2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有了分析前正确的第一阶段,就进入检测过程的第二阶段——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2]。分析中质量保证由3个环节组成,即(1)仪器、试剂的准备;(2)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备;(3)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

    3  初步判定假阳性标本的办法

   检验工作要求我们检验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主动、及时地与临床医、护、患人员沟通、交流,接受临床的反馈,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解释,并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临床医、护、患人员正确留取标本。

    3.1  要重视仪器flag异常信息的提示  据文献报道,该型号仪器出现异常报警信息的比例约为17.7%[3], 认真具体分析,及时与临床医护沟通,如有必要,需要再次采集标本,仪器复查,并结合镜检来确定。

    3.2  目测  认真、仔细观察标本的颜色、血溶量等,试管中标本的量与抗凝剂的量匹配否?试管壁有无可见的小凝集颗粒,有无明显溶血,或明显的其他异常。

    3.3  检测结果与历史相关资料比较  若结果忽高忽低,与历史相关资料比较差异较大,如有疑问及时与临床联系,确定标本采集的正确性。

    4  调查结果

  在所有21600份标本中,有4328份标本结果异常,其中649例为假阳性(检验结果与病人的临床症状不符),占总标本量的3%。我们多次深入病房与临床医、护、患交流、沟通、复查等手段,进行追根溯源调查分析,发现下列情况基本上全发生在分析前和分析中的检测过程中,如表1。表1  649例假阳性标本调查表

    5  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由表1可以看出,导致发生假阳性结果的问题基本上出现在检验分析前和分析中,既然明白了其中原因,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5.1  血样和抗凝剂比例不当  是导致假阳性出现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14.3±3.2)%,我们所用的EDTA-K2建议规范比例为每1ml血样加入10~15μl抗凝剂,采血后充分混匀。

    5.2  剧烈运动  对RBC、WBC、HGB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可造成假性升高[4],患者在采血前应该处于平静状态,不要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更不要激动和恐惧。5.3  关于采血时的姿势  卧位、站位和坐位时结果是有区别的,我们建议,采血时采用统一姿势,坐位采血,且止血带使用时间在1min内。

    5.4  标本采集部位   应反复告知临床人员,避免在输液部位采集标本,大量静脉点滴的病人留取标本时可使标本稀释,造成某些项目结果偏低[5]。尽量在输液前采集,若病人正在作某些治疗,应避免在临近输液部位采集标本。

    5.5  饮食  采血前禁止饮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5.6  避免使用溶血标本  排除一切可能造成溶血的因素。

    5.7  采血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术  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且动作要快,操作慢容易造成部分凝集。

    5.8  采血后尽快检测  采血完成后,尽快仪器检测和必要的推片复查,有文献报道室温下细胞形态2h后可发生变化[6]。所以我们建议在1h之内完成检测,若半小时内完成则更好,如有困难应妥善储存标本。

    5.9  提高检验人员的医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建议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规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误差。

    5.10  仪器由专人负责,专人专管  做好仪器的保养、维护、清洁等工作,定期进行仪器校准,确保仪器处于正常良好工作状态,每天检查仪器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测试是否通过等。

    5.11  选用和仪器相匹配的试剂,并检查试剂质量  仪器尽可能使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进口配套试剂。

    5.12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把好每个环节  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5.13  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及与临床工作人员的配合  标本分析前的工作绝大部分由临床工作人员完成,必须与临床医师和护士加强沟通,交流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检验人员一方面要多向医护人员介绍检验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仪器及临床意义,多介绍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注意事项以及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还要多次深入病房,及时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的意见带回来,以便及时纠正我们在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在医院内部定期为临床人员介绍检验知识专题讲座,编发相关资料。 总之,检验工作的质量取决于从医师下医嘱并开出检验申请单始,到检验报告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只有严格遵守上述各个环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 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试验室与临床交流 建立完整质量控制体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0(4):67-69.

3 贾珂珂,王小林.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过筛作用的评价.检验医学杂志,2004;20(4):20-21.

4 王风清.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因素.检验医学杂志,2005;18(3):15-16.

5 林昕宝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国外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分册,1983;5(2):41.

6 杨萍,陈美珠. 健康人群静脉血细胞各项参数与职业健康调查分析.临床生化检验分册, 1983;5(2):41.


作者单位: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 471002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