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所形成的束带状或片状广泛性肠梗阻、粘连带引起的肠管炎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2年来,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各类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1)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史、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2)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等......

点击显示 收起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所形成的束带状或片状广泛性肠梗阻、粘连带引起的肠管炎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2年来,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各类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  (1)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史、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2)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等诱因,以往经常有腹痛或曾有肠梗阻病史。(3)以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症。(4)X线示:腹部平片可见阶梯状扩张的伴有气液平的小肠肠襻[1]。

  1.2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38.1岁,其中有手术史者43例;病程最长者1周,最短者6h。西医对照组22例,以西医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主要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负压引流并记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以理气通腑中药组成:广木香6g,川楝子10g,炒莱菔子30g,炒枳壳6g,炒枳实10g,当归10g, 赤芍10g,厚朴3g,大黄10g,桃仁10g,红花6g,延胡索20g,芒硝10g(冲服)。加减法:兼见发热,腹胀拒按,舌红苔黄,脉弦数,可加入红藤30g,败酱草30g,黄连3g,地丁草15g;恶心呕吐者,或加入砂仁3g,淡竹茹10g,半夏10g。每日1剂,每剂煎2次,浓煎成100ml,由胃管注入,注入后夹管2h,停止负压吸引。每日2次,间隔6h后重复1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24h内梗阻完全解除,腹痛腹胀消失,无阳性体征,已通气排便,腹部立位片检查腹部气液平消失。1年内正常工作、生活,无复发。有效:治疗24~48h内腹痛腹胀明显减轻,肛门排气排便,症状基本缓解,腹部立位片检查气液平明显减轻或仅有少量积气。1年内有复发。无效:治疗48h后梗阻不能解除或症状体征加重,腹部立位片气液平明显增加。

  2.2  治疗结果  治愈40例,占81.63%,有效7例,占14.28%,无效2例,占4.08%。解除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时间最短的5.5h,最长为52h。2例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5.91%。对照组治愈16例,占72.72%;有效4例,占18.18%;无效2例。解除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时间最短的8.2h,最长为74h。2例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占9.09%。总有效率为90.90%。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46岁,2003年8月26日初诊。患者6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时有腹部隐痛,胀气,食欲减退,排便排气尚可。自以为胃痛而服用胃药。近日来腹痛腹胀加剧,伴恶心呕吐,并停止排便排气。查全腹稍膨胀,右上腹可见一纵形陈旧性手术瘢痕。在瘢痕内侧见有一肠型,压痛,肠鸣音亢进,X线示:右上腹可见气液平,血常规:WBC 11.4×109/L,N 82.4%。根据病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予禁食,补液,静滴抗生素,服用上述中药,7.5h后,肛门恢复排便排气,腹痛腹胀逐渐减轻并消失,X线复查,腹部立位片示腹部气液平消失,原方去芒硝,续服3剂,症状完全消失。

  4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类肠梗阻的40%,手术时由于肠管及腹膜的机械性损伤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造成局部炎症,炎症时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后期形成纤维素,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机化而形成肠管和肠管及肠管和腹膜之间的粘连。另外,无手术者原发疾病多为阑尾原发疾病脓肿,胰腺炎等炎性感染,或术后调摄不当,肠蠕动自然恢复的时间晚,则增加了它们之间接触的时间,粘连的机会也就增加了。肠梗阻的患者平素多无症状,而当胃肠功能发生紊乱时,肠壁发生水肿,使肠腔狭窄,不规则的蠕动又使已有粘连的肠管发生成角畸形而造成肠梗阻[2]。

  本病中医称之为“关格”或“肠结”,并认为“肠为传化之腑”,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治以通、降、下行为顺。多因寒热失调,饮食不节,过劳伤力,情志不舒等因素,使肠腑气机不和,血行瘀阻,传导失司,痞塞不通而为病,不通则痛,气滞则闭,气聚则胀,气逆则呕,故而痛、呕、胀、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 治疗以通里攻下为主,佐以行气化瘀,清热解毒,调畅通便,使气机通畅,以恢复肠道的通降功能,以自拟理气通腑方,方中以中药木香、川楝子、莱菔子、厚朴下气除胀,炒枳壳、炒枳实、大黄、芒硝荡涤积滞,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既助诸药泻结,又可活血,延胡索行气止痛,芒硝含硫酸钠90%以上,服后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腔水分增加,刺激肠管蠕动排便。中药具有广泛的抗菌、抗溃疡作用,能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降低肠壁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抑杀肠内细菌,增加肠内容物的液体含量,促进肠蠕动的增加,从而解除梗阻[3]。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对高龄体虚,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加入扶正温中润下等药物;连续用药3天,症状未缓解但亦未加重者,可让病人休息1~2天,然后再攻下。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如腹痛加重,腹部X线立位片气液平明显增加,则行粘连松解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有效的提高非手术治愈率,降低手术率,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华积德.普外科手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0-351.

  2  居来提,杨东鹰,段绍斌.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18例体会. 新疆中医药,2003,2:32-33.

  3  李利剑.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1例. 光明中医,2003,6:27-28.

  作者单位: 214001 江苏无锡,无锡市中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张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