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8期

补气活血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消化性溃疡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缺损,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经治疗仍反复发作。笔者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采用补气活血散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4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46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性溃疡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缺损,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临床上以上腹部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为特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经治疗仍反复发作。笔者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采用补气活血散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4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25~59岁。病程1~10年。均经胃镜确诊,病理检查排除癌变。复合性溃疡10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其中12例患有贫血,Hb<75g/ L,大便潜血+~+++,26例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全部病例经过制酸,保护胃黏膜,杀菌等系统抗溃疡治疗4~8周无效。15例曾合用铝制剂一度有效,但停药后又反复发作。中医辨证:脾胃虚弱,瘀血阻络。

    1.2 治疗方法 处方:黄芪200g,大黄100g,白及 100g,炙甘草100g,后研细末,过100号筛,装入胶囊内,每次3~6g,每日3次,分别于饭前半小时服,如大便变稀,适当减量。4周为1个疗程。溃疡愈合后改每晚服药1次,共治2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1987年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Hp转阴性。好转: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胃镜或钡餐示溃疡面明显缩小1/2以上。无效:连续用药2个疗程,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或轻微改善,溃疡面无缩小或缩小小于1/2。

    2.2 治疗结果 治愈16例,好转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4%,随访1年复发7例,均为复合性溃疡,再次用药仍然有效。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痛”等范畴。胃脘痛病程长,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因多由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或用药不当等损伤脾胃所致。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损伤必中气弱,中气弱必升降失调,枢纽气机受郁,血行受阻,脉络失养,脏腑失荣,产生腹痛绵绵、隐患难愈。治疗当以补脾养胃为本,化瘀通络为标,补气养荣为主。

    自拟补气活血散方药配伍中,黄芪补气升阳、温养脾胃、生肌收口、促进溃疡愈合;白及散瘀血止痛而不伤新血;大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嘱患者每日3餐前30min空腹冲服5g补气活血散,黄芪、白及和炙甘草能补气对胃黏膜,尤其对溃疡面能形成一层保护药膜的功效,以防止每次饮食对胃黏膜和溃疡面的损伤,并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等物质对创面的侵害,阻止Hp的增殖,起到胃黏膜溃疡面修复的功效。

    微循环障碍是胃黏膜病变的发病基础,因此血瘀是消化性溃疡共同的病理基础,凡是消化性溃疡均存在血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黄芪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促进毒素排泄,维持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液供应,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大黄蒽醌衍生物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治疗过程中18例Hp阳性转阴来看,可能该药对Hp也有杀灭作用。

    大黄、白及还有明显的破积滞,行瘀血,促进血液凝固作用,符合中医辨证。故大黄粉除参与全身的活血止血机制外,也直接粘附于溃疡部位,保护消化道黏膜,从而起到较好的促进溃疡愈合,预防溃疡出血等作用,某些溃疡病经多种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应用补气活血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经济实惠,疗效较佳,无明显毒副作用,且药源充足,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550002 贵州贵阳,贵阳中医学院(Δ2004级研究生)

 (编辑:海 涛)

作者: 邱泽安,吴小黎,孔德明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