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9期

浅谈如何在中医医院做好健康教育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健康教育是指我们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语言、文字、图片、幻灯、讲座)指导病人或家属预防、消除或减轻疾病发展的过程,在临床中已形成制度。我院是一家综合性的中医医院,更需要护士有机地运用中西医护理知识面对患者,发扬中医特色,使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知识指导,了解中医知识,增加自我防护、保健意识。1首先自......

点击显示 收起

  健康教育是指我们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语言、文字、图片、幻灯、讲座)指导病人或家属预防、消除或减轻疾病发展的过程,在临床中已形成制度。我院是一家综合性的中医医院,更需要护士有机地运用中西医护理知识面对患者,发扬中医特色,使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知识指导,了解中医知识,增加自我防护、保健意识。现将工作中总结的经验陈列如下。

    1首先自己要了解中医护理发展简史

     以及中医护理的哲学基础、基础理论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2关心体贴病人,把病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

    2.1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了解病人所需,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例如:病人表现神昏烦躁、面色红赤、恶热喜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尖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病位在心;表现纳呆腹胀、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则属寒证,病位在脾胃;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气短息微、腰痛喜按,属虚证,病位在肾;声高气壮息粗,腹痛剧烈拒按,舌苔厚腻,脉实有力属实证,病位在大肠。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在临床实践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2.2中医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病人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如:滋阴饮食的需要/与肝肾阴虚有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进食枸杞子、百合、党参、麦冬等;又如: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如指导病人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每日适当活动,可做揉腹运动等。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

    2.3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举例:护理诊断: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健康教育:(1)向病人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2)向病人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3)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热退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病情加重。(4)指导病人及家属调配饮食。

    2.4评价在对病人实施一系列措施及健康指导后,需评价患者掌握了多少,为其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便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

    3其他指导

    3.1中药煎煮方法汤剂的煎煮从用具、用水、火候、方法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如煎药用具是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煎煮方法是先将药材浸泡30~60min,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2次,第2次煎煮加水量为第1次的1/3~1/2,2次煎液混合后分2次服用。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min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min。

    3.2中药服法及服药时间汤剂宜温服,丸剂用温开水送服,散剂用蜂蜜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冲剂、膏剂用开水冲服,糖浆剂直接吞服,服后10min内不宜饮水。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

    3.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一般而言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宜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疮疡、皮肤病病人应忌食鱼、虾、蟹等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4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人体正气强弱与抗病能力密切相关《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调养正气是提高抗病能力的关键。

    3.4.1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安宁,少私心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

    3.4.2注意饮食起居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

    3.4.3加强身体锻炼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中将中、西医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病人的饮食、起居、治疗,能使疾病的“三分治、七分养”得到很好的印证,更加树立了医院的中医特色,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


作者单位: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四病区

作者: 王慧平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