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9期

试析孙思邈有关精神病学的医学思想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其中《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的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下面仅就孙思邈对中国医学精神病学的贡献及学术影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1癫证1.1确定癫病之病名在中国医学史上,癫......

点击显示 收起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不仅医技精湛,医德高尚,还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该书共30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合方五千二百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的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1]。下面仅就孙思邈对中国医学精神病学的贡献及学术影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1癫证

    1.1确定癫病之病名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已久。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而那个遥远年代中对精神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吕氏春秋·知接篇》称为“苛疾”,高诱注曰:  “苛,鬼神下(烧)人病也。”又有“蛊”、“痴疾”、“狂易”、“丧心”、“(姐)病”等异名。在《黄帝内经》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症。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他还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2]从而确定了癫的命名,使癫病的 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

    1.2癫证出现的病因病机追述历代医家对癫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以外邪叙述者,亦有从内伤论理者,有的认为是阳气偏盛,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有的认为是寒能气滞,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如《难经·二十难》指出:“重阴者癫”。东汉张仲景则从“风寒积聚”,以“血虚气少”著说,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精神离散,魂魄忘行,阴气衰者为癫。”[3]关于癫狂的病因病机,孙思邈既遵从医经的理论,又从大量的临床经验出发,进一步探讨发病的原因及机理。孙思邈认为癫病皆由痰热相感而动风之所为。《备急千金要方·风眩第四》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

    1.3癫证的治疗——提倡辨证施针药癫狂的证候与症状很复杂,变化较多。孙思邈总结《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学理论与治疗癫狂的大原则,扬长避短,拾遗补萃,据证施法,针灸并用,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体系,如《千金要方·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曰:“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壮。”又曰:“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灸慈门五十壮。”又曰:“邪病语不止……人中主之。”凡骤然发作者,孙思邈主张急则以针灸为快捷。故治法中所采用的针灸疗法多实用,为后世所继承沿用的最著名者莫过于十三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风癫》)所谓十三鬼穴,依次为:(1)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2)鬼信:大拇指甲下,人肉三分。  (3)鬼垒:足趾甲下,人肉二分。(4)鬼心:掌后横纹,入半寸。(5)鬼路:外躁下赤白内际,足太阳处,行火针。(6)鬼枕:大推上入发际一寸,行火针。(7)鬼床:耳前发际宛究中,耳垂下五分,行火针。(8)承浆:又名鬼市穴,从左出右。(9)鬼路: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即劳官穴。(10)鬼堂:直鼻上人发际一寸,行火针。(11)鬼藏:即女人玉门头;行灸法。(12)鬼臣:尺泽横纹外头接赤白肉际,即曲池穴,行火针。(13)鬼封: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去上,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以上若是四肢穴位皆用双穴;若是孤穴即单用之。这十三穴很值得研究并试用[4]。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如温胆汤、定志小丸、镇心丸、薯预丸等。

    2分科论述

    2.1妇产科精神病妇产科精神病是女性特有的一类精神障碍。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对此类妇产科精神病已有不少的记载,可是对其治疗,尤其是药物和方剂等方面,还显得比较单调。因而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不少治疗精神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方药。在《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就记载了治疗因“胎上迫胸,心烦不得安”的菊花汤,妊娠“常苦烦闷”的竹沥汤,还有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的茯神汤,产后“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的人参丸等十余方为后世医家所遵循[5]。

    2.2儿童精神病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儿童精神病的记载,孙思邈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孙氏认为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体质、遗传、中毒及感染等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不良的环境刺激往往会给孩子的身心发育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择乳母法”中就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5]同时孙思邈对儿童癫痫的发生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儿童癫痫多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强调“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新生即病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在治疗上,孙思邈针对婴幼儿惊痫、壮热、变蒸等疾候而设龙胆汤,并认为“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治疗儿童风痫茵芋丸及治疗小儿惊痫百病的镇心丸等。

    3防治与选方用药

    3.1防治在防治上,孙思邈继承了《内经》中的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在《千金方》中明确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他还主张少思、少欲、少愁、少怒,推崇气功“养性”,治病,如运用内视法、迎气法、呼音法等颐养精神,疏通气机和调畅情志。孙氏不但遵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摄生思想,还倡导“虚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不要过分追逐名利,提倡养生“十二少”的原则,曰:“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食、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悲。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并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伤气、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恼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6]。意思是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精神饱满。不要随便动怒,发脾气。不要过喜极悲,不要思虑太深。不要利欲熏心,多生妄念,以劳心劳神。使情绪安定,以保持身心健康,善自保养等等。孙思邈的养生观点就是现代精神病学心理疗法的雏形。

    3.2选方用药《千金要方》收录方剂数量之多,其中虽然大部分源自于前人,但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特别是在治疗有关精神病的方药中,除了上文所述的温胆汤、定志小丸、镇心丸、薯预丸方外,还有茯神汤、虎睛汤等70余首,为后世医家在治疗上选方用药提供了指导。此外孙思邈在运用针灸治疗癫痫病亦有独到的见解,并写下了“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对各证都有了详细的配穴及穴位注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在继承唐前有关精神病学方面医学成就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形成了独有的论述风格。与此同时,在病因病机、选方用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创见,这不仅为后人深入研究精神病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诊断治疗开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重视《备急千金要方》珍贵的历史价值,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

2李清福,刘渡舟.中医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技技术出版社,1989,49.

3叶锦先,何裕民.情志病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6.

4李耀东,周秀芬.中医精神科临证备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14.

5黄健《千金方》对精神病学的贡献.陕西中医, 1995,7:(16)7

6严善馀,卢声远试论孙思邈养生学术思想(续).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1(7):73-74.


作者单位:510405 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作者: 罗丽琼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