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4期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中医证治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其特殊的体质、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成为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该类病证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别重视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及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临床实践亦证明有其独特的作用,应加以总结提高。笔者基于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拟定了补益和中、敛气生津、和血熄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其特殊的体质、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成为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该类病证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别重视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及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临床实践亦证明有其独特的作用,应加以总结提高。笔者基于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拟定了补益和中、敛气生津、和血熄风、祛风清热除湿的治本之法,并组成了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方-固本消敏汤,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基本病机是卫虚风袭、虚风内扰、酿湿生热。所用基本方药的主要作用环节可能是改善了机体的过敏体质、抑制IgE的生成或/及促进IgE的分解破坏,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变态反应性疾病; 中医; 辨证施治; 规律


    所谓变态反应,指机体被某种抗原物质致敏以后,再次与同一抗原接触时所产生的不同于平常的或过高的免疫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根据反应出现的速度、抗体的有无,将其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又根据其反应的方式、有否补体参与,将前者分为Ⅰ、Ⅱ、Ⅲ型 ,后者即Ⅳ型。本文仅就Ⅰ型变态反应中较常见的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肠炎等疾病加以讨论。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该类病证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别重视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及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临床实践亦证明中医药在防治此类疾病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本文就其证治规律讨论如下。

    1  中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分析  荨麻疹,即瘾疹,俗称“风疹块”。明确指出“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外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亦指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疒咅癳……”,“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在《小儿杂病五》中又说“……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瘾疹,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瘾疹瘙痒耳。”可见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内风、外风)有关,或为风邪夹他邪搏于肌肤,或为血虚生风,多由内外各种因素合而致病。过敏性鼻炎,中医无相应的病名,然据其症状表现,与风寒、气虚、肾虚所致之“鼻渊”极为相似。其病机为卫外不固,风寒侵袭,卫气虚,其本在肺、在脾、在肾。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有主痰为本者,有主火热者,有论多种病因相合者,有主虚及有夙根者等等[1],但其病机不外外邪(以风为首)犯肺,肺失宣降,痰阻气道,是病之标;而肺脾肾之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为病之本。

    1.2  证候辨析  应用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上述病证可以看出,其具有相同的病因,即以“风”为主,兼夹湿邪,因此临床见起病突然,发展迅速,此伏彼起,瘙痒不痛,以及肌肤肿起,痰鸣胸闷,咯痰清稀,鼻流清涕,呕吐痰浊,泻下清水等特点。其病位或在肌表鼻窍,或在肠道黏膜,或在肺脏,进及脾肾,或竟见寒热表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又卫出于中焦,开发于上焦而根于下焦,由此可见,发病总与肌表肺卫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起病急,变化快(风性善行数变);其二,以肌表为病变中心(肺主皮毛);其三,影响脏腑中有主表之肺(大肠)以及与卫气生成有关之脾肾;其四,均兼夹有湿邪为患。

    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疾病是变态反应原激发免疫细胞,产生IgE抗体,该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膜表面受体,若再次接触的变态反应原与肥大细胞膜表面所结合的IgE抗体相遇,即产生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化学介质,引起局部黏膜、血管、腺体的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肥大细胞多位于皮肤黏膜之下,因此,所发生的症状亦多在肌表。同时此类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发生在具有所谓过敏体质者,一般认为与遗传关系较大。可以设想,这正是中医认为的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以及此类疾病与禀赋体质有关的本质所在。

    2  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2.1  荨麻疹

    2.1.1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风、湿、热等邪气蕴结肌肤所致,或者血中有热又感外风而发。“风”是引起本病的关键性因素,体表或肠道黏膜为病变中心。急性者常见风热、风寒、风湿、热毒等型,慢性者则多为气血不足,冲任不调、虚风内扰,或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疗均强调“祛风”、“熄风”为主。

    2.1.2  治疗方药  以自拟固本消敏汤(由黄芪、防风、苦参、蝉蜕、首乌、地龙、五味子等组成)为基础方,辨证加味。风寒者选加麻黄、桂枝、荆芥;风热者选加金银花、连翘、牛蒡、薄荷;血热者选加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热毒者选加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板蓝根。痒甚选加乌蛇、全蝎、地肤子、苍耳子、白棘藜。缓解期用基础方原方。5剂1个疗程,1~3个疗程。

    2.2  过敏性鼻炎

    2.2.1  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以突发鼻痒、鼻塞、连续喷嚏、流清涕,甚或眼结膜、上腭、外耳道发痒为临床特征,常反复发作,有明显季节性。中医认为这是表虚不固,易感外邪之故。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窍为主要治法,常年性者或兼脾虚,或兼肾虚,则随证加减施治。

    2.2.2  治疗方药  固本消敏汤选加白芷、石菖蒲、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葛根等。临床所见,偏寒者居多,若偏热者可再选加黄芩、桑皮、菊花、地骨皮、金银花等。10剂1个疗程,1~2个疗程。

    2.3  支气管哮喘

    2.3.1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喘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痰浊内扰是哮喘之宿根,外邪等是发病之诱因,从而导致气道壅塞,宣降失常。发作期以标证为主,多属实,临床又有寒热之不同,治以泻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证为主,多为肺、脾、肾之不足,当分主次以补虚为主,扶正固本,增强机体抵抗力,可抗御外邪,减少发作。

    2.3.2  治疗方药  固本消敏汤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冷哮加麻黄、紫苏;热哮加麻黄、生石膏、桑白皮;肺脾气虚加人参、淮山、乌梅、炒白术;肺肾两虚加人参、熟地、当归、炒白术、乌梅。

    2.4  过敏性肠炎

    2.4.1  病因病机分析  临床以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常因吃了蛋鱼虾蟹等所致,且多伴有荨麻疹等其他过敏反应症状。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胃相关,肌表受邪,除与肺有密切关系外,常常影响胃肠功能失常。治当以肺卫为主,兼以调和胃肠。《医说》曰:“疹子先自胃肠中出,然后发于表。”即指出了这种病理关系。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也指出瘾疹由肌表入腹的又一变化,曰:“风(瘾)疹入腹,身体重,舌强干燥。”

    2.4.2  治疗方药  固本消敏汤加广香、生苡仁、乌梅。虚寒者加人参、白术、干姜;脾虚肝郁者加人参、淮山、香附;小腹痛甚者加台乌、佛手等。5剂1个疗程,1~3个疗程。

    上述病证虽各有特点,但从中医辨证来看,却有其共同之处。首先,此类病人都有一个禀赋特征,即肺、脾、肾之不足,以致卫气虚弱(卫出于三焦),表卫不固,痰浊内生(气不化湿,聚生痰浊)。由是,则容易感受外邪。气不足者当补当敛,外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且易化热,首先导致营卫不和,治当祛风清热化湿,调和营卫。可谓过敏性疾病的共同病机及基本治法。

    3  中医药作用机理探讨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之所以发生,是有“夙根”,如《景岳全书》曰:“哮有夙根”。《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为欠为嚏”。 《东垣十书》曰:“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善嚏、鼻流清涕。”现代研究证明,哮喘患者之肾虚本质可以从内分泌、细胞及分子水平、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得到部分证实[2]。正因为有此夙根,在接触某些物质时才发生与正常健康人不同的“致敏”反应。可见,中医所谓“夙根”,可以认为是某些人的过敏体质,这是发生过敏反应的内在因素,而这个“夙根”,实质就是肺、脾、肾禀赋虚弱,进而导致卫外不固,或生内风,或化热蕴湿,亦容易感受外邪,使机体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此内、外之风邪即相当于致敏之变徉原。其病理变化的关键是IgE的产生,临床表现为一系列风症。若欲早期截断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是要改善其禀赋体质,同时设法抑制或破坏致使过敏反应症状出现的物质-IgE,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对于前者,应针对肺脾肾虚,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或者使神经的异常兴奋性(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高)得以平抑,或者促使机体产生原来所缺乏的酶类(某种肽酶、组胺酶等)及抗体(IgA)等物质,抑或使机体减少IgE等物质的异常增多。对于后者则以祛风熄风为主,意在直接抑制IgE的产生,或破坏已产生的IgE,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基于此而拟定补益和中、敛气生津、和血熄风、祛风清热除湿的治本之法为其基本治法。

【参考文献】
  1 李传方.哮喘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探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4(4):18.

2 王灵台.中医中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近况.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44.


作者单位:550002 贵州贵阳,贵阳中医学院

作者: 杨在纲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