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3期

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的情况,为防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治疗组卡马西平与对照组颅通定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00例中治愈70例,占70%,显效18例,占18%,好转6例,占6%,无效6例,占6%,总有效率94%。结论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远远优胜于颅通定的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的情况,为防治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治疗组卡马西平与对照组颅通定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100例中治愈70例,占70%,显效18例,占18%,好转6例,占6%,无效6例,占6%,总有效率94%。结论 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远远优胜于颅通定的治疗。 

【关键词】  偏头痛;卡马西平 

     偏头痛是神经科门诊常见的疾病,本文观察了180例门诊治疗偏头痛患者,发现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180例均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订的标准,且排除高血压、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其中男60例,女120例,年龄14~48岁,平均33岁,病程1~18年,有头痛家族史24例,入选病例中典型偏头痛14例,普通型偏头痛166例,对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1.2  实验室检查  所选病人均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3次,每次100 mg,对照组服用颅通定30 mg,每日3次,两组同时服用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连用2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服药1周后头痛不再发作。显效:头痛程度减轻50%以上,持续时间缩短,能坚持工作,间歇时间延长。好转:仅头痛程度减轻50%以下,或发作频率减少,间歇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70例,占70%,显效18例,占18%,好转6例,占6%,无效6例,占6%,总有效率94%;对照组治愈18例,占23%,显效20例,占25%,好转18例,占23%,无效24例,占30%,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文献报道大约17.6%的妇女、5.7%的男性每年有一次以上的头痛发作[1]。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与代谢、饮食、精神因素有关[2],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多见。1963年WOIFF提出血管源性学说,认为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先兆,继而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血管壁炎性而诱发头痛,但该学说难以解释偏头痛的前驱症状,脑血流的研究结果已无法证实。目前提出的神经源性学说是很多学者目前最重要的观点,认为神经功能改变在先,继而出现血流增加。目前认为大脑皮质原发性改变造成皮层播散性抑制,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Ca2+、Na+等进入细胞内,K+、H+逸出细胞外。细胞膜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以及多种神经介质的变化,继发血管功能改变,血流的改变。继发于脑干神经元功能紊乱,炎性介质5-羟色胺的参与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Na+和Ca2+的外流,出现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局限性脑缺血发作,产生头痛发作。  常用的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降低细胞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抑制Na+和Ca2+的内流,选择性阻断L型和N型Ca2+通道,并且对钙调素激酶系统的影响,共同参与稳定细胞膜作用,解除脑血管痉挛,又不会引起全身动脉收缩,它还具有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有效缓解头痛症状。由于许多偏头痛患者尚与精神因素有关,本品还具有很强的抗抑郁作用,配合维生素改善神经营养治疗,本组患者有效率达94%。我们体会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tewart WF,Lipton RB,Celentano DD,et al.Prevalence of migraine headache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ion to age,race,and other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JAMA,1992,267(1):64-69.

2 何家祥,马去祥.实用神经病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407.


作者单位:644200 四川江安,江安县中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赖 平,黄爱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