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1期

针刺四关穴治疗呃逆35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针刺四关穴呃逆笔者在临床上通过用针刺四关穴治疗呃逆35例,效果良好,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以上病例均以临床诊断为依据。以上患者均内服过中、西药,肌注阿托品、异丙嗪,输液无效到我院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针刺 四关穴 呃逆

笔者在临床上通过用针刺四关穴治疗呃逆35例,效果良好,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门诊患者28例,住院患者7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2年4个月,最短30 min。其中因用药引起10例,吃青辣椒所致12例,情绪激动引起8例,胃癌5例。以上病例均以临床诊断为依据。主要表现为: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特别的声音。正常健康人可因吞咽食物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引起。频率高,每分钟在数十次以上而不能自控。以上患者均内服过中、西药,肌注阿托品、异丙嗪,输液无效到我院治疗。

    1.2  治疗方法  取穴:四关穴。操作:采用直径30 mm毫针针刺,针尖均向近心端斜刺,进针1.5~2.5 cm,因饮食所致的采用泻法,其余均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5~30 min,每日一次,治疗2次后进行疗效统计。

    1.3  治疗效果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计33例,治疗一次后症状全部消失31例,二次治疗2例,占94.3%;好转:呃逆频率明显减少2例,占5.7%;无效:0例。其中2例为胃癌患者,3日后症状复发使用同样方法治疗症状消失。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岁,因感冒、支气管哮喘用地塞米松后出现全身皮疹、呃逆,皮疹退去后,呃逆仍未止15天。呃逆每分钟达25次以上,曾到云南省人民一院、二院、昆医附一院予肌注阿托品、654-2、异丙嗪、胃复安等及找中医专家取中药内服均无效,于凌晨0点30分求诊,称有濒死感,要求立即治疗。刻下见:自述有濒死感、呃逆声频连作有力,每分钟达30次左右,满面通红,颈胸腹疼痛,5日未进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数。中医诊断:呃逆(肝胃郁热);西医诊断:膈肌痉挛(药源性)。旋即给予针刺四关穴,针刺完毕、呃逆即止,5 min后取针,经随访至今未发。

    3  体会

  呃逆,现代医学认为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膈肌不自主的间隙性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特点的声音,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频率高达每分钟数十次以上而不能自控的症状;中医则认为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呃逆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运用针刺四关穴取得很好的疗效[2]。“四关”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之疾。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第八卷中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四关也。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过膝,而此十原者,故可治五脏之疾也[3]。”“四关”从腧穴而言,合谷为阳明经大肠经穴;太冲则为足厥阴肝经之穴,两者同属原络之穴。《难经·第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使也,主通行三气两经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取之。”原文很好地说明原气以三焦为通路,内布于五脏六腑,是主五脏六腑血汇聚的地方。当五脏六腑有病就会反应到原穴上来。合谷、太冲两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阴阳相配、上下配穴、首尾相应、气血同调等特点,两穴合用,共奏上疏下导、开关宣窍,调畅气机,顺接阴阳之气,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双重性,也正是治疗呃逆的原因之所在。现代针灸临床也常用来治疗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急症,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胃溃疡、膈肌痉挛、肠炎、肠痉挛,且能调节内脏的平衡。综上所述,利用“四关穴”的特定作用来治疗呃逆(膈肌痉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7.

2 龚小杭.四关穴的临床运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1):60.

3 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8.


作者单位:651500 云南昆明,昆明市禄劝县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