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4期

中药熏蒸在痹证中的古法今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药熏蒸。痹证中药熏蒸疗法起源于战国到秦汉,发展于晋代。2010年期间,采用药物熏蒸疗法治疗风寒湿痹证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方法:采用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HYZ-I型熏蒸治疗机进行熏蒸。...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药熏蒸;痹证

  中药熏蒸疗法起源于战国到秦汉,发展于晋代。《肘后备急方》有“以水煮令浓,热灼灼尔,以渍痛处”的记载。笔者自2008—2010年期间,采用药物熏蒸疗法治疗风寒湿痹证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平均2.5年。其中:颈椎病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腰肌劳损6例,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15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胸背筋膜炎6例,坐骨神经损伤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多发性神经炎1例。

  1.2 诊断标准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准[1]。诊断依据:行痹为肢体关节酸痛,行走不定,屈伸不利,或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痛痹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痛增,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紧。着痹为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热痹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痛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寒,口渴,烦闷,不安,苔黄燥,脉滑数。

  1.3 疗效标准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准[1]。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未愈。以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为治愈;以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为好转;以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为未愈。

  1.4 禁忌 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患或精神病患者。结核,发热,皮肤表面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方药:当归36g,狗脊36g,石南藤30g,骨碎补18g,丹参18g,透骨草18g,五加皮18g,桂枝18g,羌活12g,独活12g,防风12g,干姜12g,川芎、白芷、木瓜各18g,伸筋草18g,乳香12g,没药12g,当归、红花各12g。 治则:温通经络、舒筋活血、行血止痛之功。方法: 采用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HYZ-I型熏蒸治疗机进行熏蒸。将熏蒸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熏蒸仪器药箱内煮沸,蒸汽温度设置在50℃左右。对患者患处皮肤进行熏蒸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46例(46.9%);好转48例(48.9%);无效4例(4.1%);总有效率95.9%。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风、 寒、湿三邪入侵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制。以肌肉、筋骨、血脉、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痹证分“寒痹”和“热痹”,本文只讨论“寒痹”,故“热痹”从略。古代医家认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认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为痹。痹者,闭阻不通也。人体年龄增加体质下降骨质发生退行性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正气不足,所处风寒湿是形成本病的基本病因[2]。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由寒性刺激或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时组织内某些致痛物质的生成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所产生的不适感觉。或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减少时,组织中氧化过程降低,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疼痛[3]。这种病理机制与中医学所述“不通则痛”相吻合。痹证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方法,西医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虽能消炎止痛,缓解病情,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大。中药熏蒸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把中药煎煮后趁热在皮肤或患处熏洗,使药物直达腠理,使药性直达病所。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2 邱树华,刘国隆.解剖生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6.

  3 魏民.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0.

  

作者: 张其镇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