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4期

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盗汗36例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盗汗。麦味地黄丸盗汗是指睡眠中出汗,醒后出汗自止的现象,盗汗在临床上较常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西药对此病疗效差,而用中药治疗却有较满意的效果。因盗汗可以损伤津液,日久则可以伤阳而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盗汗;麦味地黄丸

 “盗汗”是指睡眠中出汗,醒后出汗自止的现象,盗汗在临床上较常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西药对此病疗效差,而用中药治疗却有较满意的效果。因盗汗可以损伤津液,日久则可以伤阳而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治疗。笔者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盗汗3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开始应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盗汗,所选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例,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或肺肾阴虚者,共治疗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5岁;病程1~6个月不等。

  1.2 治疗基本方 组成: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麦冬15g,五味子10g,浮小麦30g,黄柏10g。加减:骨蒸潮热者加知母、青蒿、鳖甲、地骨皮、龟板等以滋阴除蒸;病程日久者加龙骨、牡蛎;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侧柏叶等以止血;久病气虚无力者加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

  2 治疗结果

  痊愈30例,占83.3%,好转6例,占16.7%,有效率为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9岁。主因盗汗、乏力6个月,加重3个月来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3年。患者于6个月前出现每天醒后发现周身汗出,伴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口渴,眩晕耳鸣,纳食可,二便调和,舌红少苔,脉细数。考虑患者肾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致,投以上方加乌梅15g,地骨皮30g。6剂后症状减轻,共服26剂,诸症消失。

  4 体会

  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因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生,不可过泄,如因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出汗。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临床可见:夜寐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两颧色红,眩晕耳鸣,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首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寿世保元》,是治疗肺肾阴虚的常用方剂,临床可见虚烦劳热,咳嗽喘逆,潮热盗汗或有自汗,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麦冬、五味子。本方立法以滋阴为主。方中熟地黄滋阴益髓,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阴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之功,即王冰所谓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泽泻配熟地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渗脾湿,麦冬养肺阴,五味子滋肾,加浮小麦、牡蛎固涩敛汗,防止汗出过多伤阴,黄柏泻火坚阴。全方合用实为治疗肺肾阴虚、肝肾阴虚引起的盗汗的良方。

作者: 李玉梅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