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7期临床医学

血脂与胆结石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胆结石患者与血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对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的96例患者与经B超排除胆石病的96例职工血脂进行了1∶1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伴胆结石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显著高于不伴胆结石组(P0。结论血清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胆结石患者与血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的96例患者与经B超排除胆石病的96例职工血脂进行了1∶1对照研究。结果 发现伴胆结石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显著高于不伴胆结石组(P<0.001),血清甘油三酯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常发生于肥胖、脂质代谢障碍的人。随着显像技术的发展,胆囊和胆道结石的发现逐年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为了探讨血脂与胆结石的相关性,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对本校2000年4~7月健康体检查出的96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血脂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检查96例无结石者的血脂进行了1∶1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192例均来自本校2000年4~7月职工健康体检,其中经B超确诊患有胆结石的患者96例,男47例(49%),女49例(51%),年龄54.39±10.81岁(25~78岁);按照1∶1配对原则,选择与胆结石病例性别相同、年龄不相差5岁、同期经B超检查未患有胆结石者96例作为对照,男47例(49%),女49例(51%),年龄53.08±10.14岁(25~76岁)。

1.2 方法

      1.2.1 使用仪器 B超检查使用日本Aloka SSD-1000型超声诊断仪,电子凸阵探头,频率3.5MHz。血脂(TC、TG)分析方法用酶法(应用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全部测定均在法国ALCYO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60上进行。

    1.2.2 检查方法与判断标准 所有受检者于当日清晨空腹,在B超下做肝、胆、脾常规探查,结果判断以周永昌等主编的《超声医学》(第2版)各种疾病诊断标准为准。同日采集晨间空腹静脉血,用酶法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1.2.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两大样本U检验

    2 结果

两组比较,胆结石组TC2.80~8.19mmol/L,TG0.27~9.65mmol/L;无胆结石组TC1.30~5.97mmol/L,TG0.27~4.80mmol/L。胆结石组与无胆结石组血脂比较见表1。胆结石组血清TC明显高于胆结石组,经两大样本U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胆结石组血清TG与胆结石组比较,经两大样本U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胆结石组与无胆结石组血脂比较 (略)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近十年来呈上升趋势,并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1]  ,有人认为胆囊结石形成与个体因素、行为因素、家族史、饮食因素、女性生理、生育、与胆石症有关的疾病等有关 [2]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按国际标准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证实了人群胆石病发生率显著增高 [3,4]  ,而与之对应的是,血清胆固醇平均值呈同步上升。胆囊结石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混合性结石3种,而以含胆固醇的混合性结石最常见 [5]  。因此胆固醇代谢异常一直被认为是形成胆囊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当长期高脂饮食导致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血清胆固醇可经肝细胞浆膜转运分泌进入胆汁或经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DL receptor-related protein,LRP)途径摄入胆固醇再分泌入胆汁 [6,7]  ,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当超声胆盐所能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时,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状态而在胆囊内结晶,逐    渐形成胆结石。另外,胆固醇增多,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沉 积,肝细胞功能受到影响,不能产生足够的胆酸盐,溶解胆固醇的胆盐减少,胆固醇堆积在胆囊内,这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本组资料显示胆囊结石患者T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TG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胆囊结石患者确有胆固醇代谢异常,当胆固醇增高,B超检查发现阳性结石时,所形成的结石多是胆固醇结石,此时限制形成高胆固醇的因素可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因此,在胆囊结石的防治研究中,积极纠正血脂代谢的异常,尤其是TC的代谢异常,对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433-436.

    2 庄勋,李立明.胆石症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81-183.

    3 李樱来,崔新中,李宁,等.胆石病5582例统计分析.中国普外基础及临床杂志,1998,5(4):228-230.

    4 彭其芳,龚加明.近30年胆石疾病发病情况的变迁.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5,2(3):161.

    5 赵景涛,刘玉兰.消化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02.

    6 Kern FJ.Effects of dietary cholesterol in cholesterol and bile acid homeˉostasis in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gallstones.J Clin Invest,1994,93(3):1186-1194.

    7 Nervi FI,Marinouie I,Rogott A,et al.Regulation of biliary cholesterol secrettion: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nalicular and sinusoidal cholesterol secretory pathways in the rat.J Clin Invest,1988,82(6):1818-1826.

  作者单位:430063武汉理工大学第三医院

作者: 孙世民 2005-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