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7期其它

小量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1995~2003年,我院筛选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采用小量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取得了基层医院临床满意疗效。初发心绞痛6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14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所有病人均用硝酸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反复发作,又无出血倾向及溶栓禁忌证,同时合并纤维蛋白原≥4。2......

点击显示 收起

  1995~2003年,我院筛选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采用小量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取得了基层医院临床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8~78岁。初发心绞痛6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14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所有病人均用硝酸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反复发作,又无出血倾向及溶栓禁忌证,同时合并纤维蛋白原≥4.5。

1.2 治疗方法 尿激酶20万U溶于生理盐水20ml,每日2次,静脉注射连用3天,肝素50mg,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用5~7天,肠溶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连用3天,之后100mg,每日1次。同时,用硝甘及β-受体阻滞剂。

1.3 疗效判定 显效:胸痛、胸闷消失,2周内未复发。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痛、胸闷缓解或消失,发作次数减少,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痛、胸闷稍缓解或未缓解,反复发作,S-T段无改变或加重,这样病例建议做介入治疗。

2 结果

显效11例,占36%;有效15例,占50%;无效4例,占1%。在住院期间没有进展为心梗而死亡。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指由于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包括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组疾病,主要有: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特别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差,可随时发生心脏病事件,由其基层医院,没有介入治疗条件,药物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否用溶栓治疗尚有争议,说法不一,我们在治疗时体会是:(1)我们主张在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凝基础上,加用小量尿激酶,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处于高临状态。其理由是:有资料表明,血管内窥镜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80%~90%。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出相关冠脉有血栓形成征象,达50%~80%,这一点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机制与急性心梗死一样,都是斑块破裂、出血诱发腔内血栓形成,区别的仅是在于是否完全闭塞。(2)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尸检报告,闭塞性血管约80%有分层特点,提示系多层附壁血栓相继沉积的结果,这与临床上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反复发作、继而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现象也是一致的。所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者,纤维蛋白原超过正常范围者,加用小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这是不失时机的抢救,防治恶性心脏病事件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基层医院唯一的药物方法。(3)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多种类型,血栓形成并非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唯一机制。血栓形成又分为红血栓和白血栓,它们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是否溶栓的分歧就在于此。还有的类型主要是冠状动脉痉挛,所以对具体病人进行分析和筛选很有必要。(4)剂量选择,肝素和阿司匹林剂量变化不大,但用肝素钙优于肝素钠,大量尿激酶溶栓可引起血栓性心肌梗死,所以不主张有大剂量。因为不稳定心绞痛不是突然血管闭塞或急性血栓形成,是微血栓形成可能性大,小量尿激酶是有效的,同时也防止出血及副作用的发生,以上总结是供基层医院的临床使用。

作者单位:123000辽宁省阜新煤矿集团总医院内八科

作者: 王淑贤 2005-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