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期临床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血液透析疗法主要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某些药物、毒物中毒。目前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肾功能替代疗法,一般需要定期反复多次进行,慢性肾衰患者多需终生维持透析。因此他们在精神上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会产生各种精神心理问题。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肾衰患者98例,共行血液透析5816次。...

点击显示 收起

  血液透析疗法主要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某些药物、毒物中毒。目前已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肾功能替代疗法,一般需要定期反复多次进行,慢性肾衰患者多需终生维持透析。因此他们在精神上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会产生各种精神心理问题。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肾衰患者98例,共行血液透析5816次。我们根据患者每次透析前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98例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17~82岁;干部39例,工人54例,农民5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5例,高中及初中48例,小学以下15例。

  2 心理反应
    
  2.1 初次透析的心理反应 患者初次行透析治疗,由于对血液透析知识缺乏了解,对血透室环境、医疗设备感到陌生,特别是第一次看到很粗的针头和血泵的转动将血液引出体外,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有的患者会问透析是怎么回事、透析多少次能治愈等。

     2.2 第二次透析的心理反应 经过第1次透析后患者对透析有了大体了解,内瘘的初次使用或深静脉插管等方法建立血管通路的疼痛加剧了患者的恐惧心理,特别担心穿刺是否顺利。由于患者体质状况不同,在透析中可出现不适应反应,担心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低等。

    2.3 3次以上透析的心理反应 患者通过头两次透析治疗后,对血透有一定认识,尿毒症的症状明显减轻,对于透析中出现不适也有思想准备,主要的担心和焦虑是透析治疗效果如何,自己的病能否能根治。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会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个人的治疗情况,甚至想了解透析的机制。

    2.4 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心理反应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尿毒症患者基本明白了透析是起“人工肾”的作用,而不是根治疾病的手段,只能维持生命,故而心情抑郁悲伤。加上透析期间的饮食控制,水分、盐的限制摄入和医疗费用问题的困扰,他们的社会活动、工作和家庭关系可能发生变化,会感到绝望,对治疗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知识宣教 造成血透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知识的缺乏,即使是长期血透的患者在认识上仍存误区,因此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针对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我们宣教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对初次透析的患者,首先要告诉他们血透的过程、方法及作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同时给予适当的保证和安慰,使患者尽快从紧张恐惧中解脱出来。继而要让他们明白肾功能损害的不可逆性,一旦进入尿毒症期,就只能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或通过移植重新获得一个有功能的肾,使患者放弃幻想,不要去做有害无利的尝试。对于行第2、3次以上血透的患者,接下来要告诉他们血液透析的原理及必要性,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内瘘的保护、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等,这样患者对怎样配合治疗能做到心里有底,就能消除他们恐惧心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知识的宣教应更深入,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一些并发症的成因,如何正确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降血压药物、维生素D 3 以及钙剂,注意食物中钾、磷、蛋白质等成分的含量等,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中,此外,肾移植的时机、利弊等内容也是患者很想了解的,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对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经济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以提出正确适宜的方案供患者参考。对于不宜做肾移植或年老患者,我们侧重介绍新技术新方法,这样可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看到科学的不断进步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3.2 做好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1] 。患者由于长期血液透析,长期处于患者角色,缺少与外界的接触,从而产生忧郁孤独的情绪。加强与透析患者家属的沟通,告之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同时护士应在患者与家属间起到桥梁作用,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大多不再工作,有些在生活上还需要家人帮助,而漫长的病程又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总觉得别人会把他们当作废人,会嫌弃讨厌他们。因此护理人员要理解尊重患者,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工作中要注意言行的得体,把握好分寸感,既要多关心多体贴患者,又要维护患者的独立人格,多给一些赞扬,不要责怪批评患者,即使患者有些方面做得不够,比如未能很好控制体重等,也要用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 [2] 。促使患者自觉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主动改变不良习惯。在为患者服务时,态度诚恳,动作敏捷,操作熟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正确详细的解答,切忌搪塞敷衍。
  
  3.4 个体化护理 由于患者的病程、年龄、职业和学历等不同,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形式各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和整体化护理措施,制定适合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从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如对进行3次以上血透治疗的患者最担心治疗效果问题,应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帮助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护士应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则应从饮食改善、症状减轻 等方面说明治疗是有效的。
   
  3.5 心理治疗 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疏导治疗、认知治疗、音乐治疗、发泄疗法等。
   
  综上所述,我们对每次行血透治疗的患者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对患者最担心的问题进行调查,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动态地全面分析观察,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在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敬丽,史建莉,姜玉芳.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支持调查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57-58.

     2 刘晓红.临床心理护理.上海护理,1998,3(3):99.    

  作者单位:310006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作者: 洪幼芳 2005-7-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