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0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5%~10%,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可引起广泛的脑动脉痉挛而致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或引起梗死,从而出现偏瘫等相应的病灶的症状和体征。只有及时地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才能缓解脑水肿,......

点击显示 收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5%~10%,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可引起广泛的脑动脉痉挛而致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或引起梗死,从而出现偏瘫等相应的病灶的症状和体征;血液刺激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可出现激烈的头痛。只有及时地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才能缓解脑水肿,使病人的病情逐渐减轻乃至康复,但易复发,而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3年成立以来共收治62例SAH患者,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为35~45岁,中年较多。

  2  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2.1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是4~6周,有复发史者则应卧床8周以上,不能随便搬动病人或做非急需的检查,要保持房内安静,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用力,必要时可给开塞露或缓泻剂,例如,常吃蜂蜜水或用番泻叶泡水喝。对头痛剧烈者可给止痛剂,烦躁者给镇静剂,按医嘱执行。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防止坠床等意外损伤。

  2.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发现脑疝的先兆。若有意识障碍,头痛激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减慢,此时,有可能再次出血或脑疝,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如有高热,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给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2.3  保证营养,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饮食应给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食物,热量一般每日在2000卡左右。病人应少食多餐,神志不清者应暂禁食,并遵医嘱给留置鼻饲管,开始进清淡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次,每次100ml,2天后可进鸡汤、鱼汤等,每次200ml,但不能太油,防止腹泻。要保证营养的全面供应。

  2.4  有效使用脱水剂。根据医嘱使用脱水剂,一般用20%甘露醇125ml Q8h或Q12h快速静脉滴注,每分钟120滴,有效的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要求在15min内滴完,同时静推20mg速尿增强脱水的效果。心功能不全者可适当减慢速度。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病房,因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

  2.5  运用尼莫通时的护理。本文中62例SAH患者,其中有90%的病人静滴尼莫通。尼莫通是一种钙拮抗剂,对神经细胞和微脑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有特异性的阻滞作用,可预防和治疗SAH合并血管痉挛。采用双管滴注法并避光,用500ml生理盐水代入50ml尼莫通应控制在6h内,因此药有轻微的降血压作用,在滴注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小时测血压1次,根据血压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使血压相对稳定。如出现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则应减慢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2.6  头痛、呕吐较重者,可协助医生在无菌操作下行腰穿术,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以降低颅内压,术后嘱病人去枕平卧6h。

  2.7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每天给皮肤护理2次,身体受压处、骨突处用50%红花酒精按摩,再扑上爽身粉,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防止褥疮的发生。留置尿管者每日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并观察尿液的量、色以防止泌尿系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或口泰清洗口腔,可防止口腔溃疡及口臭。

  2.8  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做好出院指导,嘱病人避免情绪激动,忌饮酒、浓茶和咖啡,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及剧烈的活动,女性患者在1~2年内避免妊娠,以免诱使本病复发。

  作者单位: 655000 云南曲靖,曲靖市一院神经内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角舒华刘继芬张菊香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