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2期

皮下镇痛术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皮下镇痛术对疼痛病人的疗效。方法120例各种疼痛病人随机分为持续皮下镇痛术组(甲组)、持续硬膜外镇痛术组(乙组),每组60例。结果镇痛效果完善率甲组98。结论持续皮下镇痛术配方简单、操作简便,持续泵入药量小,无神经并发症,可缩短手术病人、创伤病人卧床休息时间,提早下床活动,促进早日康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皮下镇痛术对疼痛病人的疗效。方法  120例各种疼痛病人随机分为持续皮下镇痛术组(甲组)、持续硬膜外镇痛术组(乙组),每组60例。结果  镇痛效果完善率甲组98.3%,乙组9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持续皮下镇痛术配方简单、操作简便,持续泵入药量小,无神经并发症,可缩短手术病人、创伤病人卧床休息时间,提早下床活动,促进早日康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经济、科学、安全实用的镇痛方法。
   
  【关键词】  皮下镇痛术;硬膜外镇痛术;疗效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癌症病人、各种创伤病人、手术后病人等的疼痛对机体带来不利影响,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影响患者健康质量,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探讨一种安全、实用的解除或缓解各种疼痛病人疼痛的镇痛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持续皮下镇痛术与持续硬膜外镇痛术进行临床研究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2年2月~2003年2月期间选择ASAⅠ~Ⅱ级的各种疼痛病人共120例,其中癌症病人14例,创伤病人38例,手术病人6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90kg,随机分为甲组60例,用持续皮下镇痛术;乙组60例,用持续硬膜外镇痛术。

  1.2  方法  甲组,选择上臂三角肌处,常规皮肤消毒,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做皮下穿刺,留管1.5~2cm固定后与镇痛泵相连接,镇痛药配方为芬太尼0.6mg,氟哌啶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其后每小时持续泵入镇痛药2ml(含芬太尼12μg,氟哌啶100μg),持续泵入镇痛药前肌注或静滴负荷量芬太尼0.1mg;乙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留管固定与镇痛泵连接,镇痛药配方为0.75%布比卡因0.3g,芬太尼0.4mg,氟哌啶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其后每小时持续泵入镇痛药2ml(含布比卡因6mg,芬太尼8μg,氟哌啶100μg),持续泵入镇痛药从硬膜外导管推注负荷量0.75%布比卡因4ml,放置尿管,预防尿潴留。两组在使用过程中有效果VAS>5并有负作用,停止使用,肌注度冷丁镇痛。

  1.3  效果评估标准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估(VAS)法(见表1),以及有无副作用分为:有效、无效。有效:VAS评估≤3,无明显药物副作用;无效:VAS评估>3,并有药物副作用,如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

  表1  疼痛视觉模拟评估表(略)

  2  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2。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有效:甲组59例,占98.3%,乙组58例,占96.7%。无效:甲组1例,占1.7%,乙组2例,并有双下肢麻木,占3.3%。

  表2  两组疗效  (略)

  3  讨论

  癌痛、创伤疼痛、手术剧痛均可引起应激反应,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而各种疼痛的镇痛治疗,有利于抑制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咳嗽、排痰,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缩短卧床时间,提早下床活动,利于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促进早日康复,患者能充分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因此,镇痛治疗各种疼痛已被医生日趋推广和应用于临床,镇痛治疗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1],应用皮下镇痛术证实,皮下镇痛术既方便灵活,镇痛效果稳定、持久、可靠,安全性高,操作较硬膜外镇痛术简单,药物配方简单,不做硬膜外穿刺也可进行镇痛治疗而被各种疼痛病人所接受,而硬膜外镇痛术有硬膜外间隙感染,下床活动会导致硬脊膜被刺破后药物持续泵入可引起蛛网膜下阻滞、肢体麻木、运动障碍和尿潴留等副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持续皮下镇痛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经济、科学、安全、实用、简便易行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锦山.麻醉性镇痛药在痔科手术病人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347.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 663000 云南文山,文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作者: 王雪松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