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6期

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技术基础上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备到较完备逐步发展起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得审计方法由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进而又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这是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本文回顾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技术基础上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备到较完备逐步发展起来的。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得审计方法由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进而又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这是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本文回顾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思考以及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发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

我国近年来不断发生企业管理层舞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减轻经济和法律责任,提高审计效率,有必要学习和使用国际先进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对过去审计实践的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制度基础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制度基础审计的诸多缺陷。

    1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内涵

    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1]。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的影响,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保证审计质量。

    2  风险导向审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为增加,经营风险相应增大。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2  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为此,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检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而且应检查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不仅应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2.3  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风险比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当事务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之后,实质性测试就可以减少,追加的审计成本也会相应减少,并且风险导向审计还会为审计客户带来增值服务。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了传统审计思维定式,主动控制审计风险。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不过,我们还应看到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的风险评估和职业判断,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级审计人员参与。因此,会导致人员成本的上升,使审计成本提高。但是,风险导向审计并不是无所不包,并不是处处平均用力,更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大大增加审计成本。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促进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

    3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与存在是经济环境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在审计程序、计划、方法等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效、更全面的优势。比如它运用波特的SWOT法[2]、价值链法(Value chainapproach)、PEST法[3]等将现代企业战略的新思路运用于审计方法,远比局限于会计数据更有全面的视角。但现阶段,我国能否立即全面实施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还值得审慎考虑。

    3.1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因素  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审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但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这样就会使很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难以生存。

    3.2  审计风险意识滞后于社会的要求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经营形式上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但与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师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模糊化,很大程度上单方面保护了审计师的利益,使审计师没有承担与责任相符的风险。

    3.3  审计界从业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的因素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实质性测试阶段似乎是难以做到,而在不能相对准确地估计风险水平的前提下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旦变相为常规审计程序的随意省略,其后果的严重性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以上论述,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目前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还为时过早。但我国目前对风险导向审计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何种审计模式,关键在于是否有秉持职业态度的注册会计师。因此:(1)要针对不同的业务,选择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试点,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融入现有的审计模式中,将审计风险贯穿至审计的全过程;(2)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大力宣传作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3)强调风险评估以及在评估中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以捕捉风险点的重要性,为政府监管部门改革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4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缺乏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  推动审计由系统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审计风险,特别是诉讼风险的增大。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建立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师事务所几乎没有诉讼风险。在90年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有关部门也曾对影响社会的几大会计造假案以及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过处理,但总体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仍然很小,主要表现在:《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矛盾;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认定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独立审计准则》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的重要技术标准,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公众投资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也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风险偏小。由此可见,由于目前我国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导致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偏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不够重视,事务所缺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动因[4]。

    4.2  风险量化理论与实际应用具有差距  从理论上说,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但是,在实务工作中,风险的正确评估和量化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在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发展了一些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方法。但是这些被认为较为先进的方法也存在严重的固有缺陷。

    (1)是系统风险评估方面的问题,现有的许多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在这种市场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市场变量出现异常值的情况下,对风险评估就显得无能为力。

    (2)是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往往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事实上,正态分布假设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

    (3)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存在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的问题。这种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的参数估计法往往面临两难的情况。一方面,较新的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并不多或难以获得;另一方面,历史越长的数据虽然较易获得,但也越难以反映现实的情况。因此,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也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此外,任何依赖于历史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量化模型都隐含着“历史可以在未来复制出其自身”的基本思想前提。然而,这一思想前提经常遭到质疑,被认为存在固有的缺陷,以历史预测未来存在其内在的不可靠性。

    4.3  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节约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成本也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同时更为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很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需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节约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如下:

    (1)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审计师相当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  

    (2)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的增加审计的总成本。另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与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

    4.4  在我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审计准则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的,其中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某些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反映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只是探索性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操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5  我国发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5.1  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修改我国的审计风险模型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将环境变量引入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引导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减少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5]。

    5.2  学习加研究,形成自己的一套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国内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利于风险评估程序的进行。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协会牵头,与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机构或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研究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为实务提供指导。同时,事务所可根据自身积累和研究、借鉴外国或外资事务所的方法经验、事务所联合开发形成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5.3  重新构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精神  同时, 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5.4  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包括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进行统计抽样、进行审计风险评估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以及运用计算机建立广泛的数据库资料,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5.5  辩证地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意味着在实施审计时有了更多的审计模式可供选择。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此法一般适用于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大、分散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二是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

    5.6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采取逐步推行的方法  选择试点,我们可以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及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试点推行。从西方发达国家审计职业的发展规律看,经济发展要求审计职业同步发展,审计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势必对审计业务需求旺盛,因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与法律责任随之增加,职业风险加大,客观上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同时,在这些省份,大多有国外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能够获得一些比较直接的经验。另外,规模较大的事务所的人才素质较好,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在此期间可以成立风险导向审计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反馈意见,并不断修改形成比较规范性的指导性的书面资料。

【参考文献】
  1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98.

2 石贵泉,王凡杯.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5,12-40.

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网.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