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8期

兰州市2000-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全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监测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今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要求,利用EPIinfo软件对我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兰州市2000-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全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监测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今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要求,利用EPI info软件对我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兰州市2000-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7例,平均报告发病率1.21/10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结论 目前全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个别县AFP病例监测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连续3年未报病例的县区和基层医生AFP病例知识与报告的了解。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监测

       AFP病例是指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等14种疾病。其中脊髓灰质炎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是致残率极高的传染病之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日本宣布本地区为无脊灰地区,标志着我国消灭脊灰工作进入无脊灰阶段。但是,由于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还有脊髓灰质炎严重流行,我市又是省会城市,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脊灰在本土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AFP病例的监测工作尤为重要,现将我市2000-2006年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AFP病例资料来自各县区上报的AFP个案调查表及随访表;实验室数据来自省疾控中心脊灰实验室;人口数据来自兰州市统计年鉴。

  1.2  病例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及病原学分离结果,由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对每例AFP病例进行最终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监测数据应用EPI info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AFP病例发病从2000-2006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117例,其中临床符合病例0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1例,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7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88/10万。对连续几年没有报告病例的县区要加强主动搜索工作,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工作要加强管理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我市2000-2006年报告AFP病例117例,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最多的是城关区60例,占51.28%;最少的是安宁区4例,占3.42%。

  2.2.2  时间分布  117例AFP病例的月度分布为1月6例、2月8例、3月8例、4月9例、5月11例、6月10例、7月16例、8月11例、9月9例、10月12例、11月4例、12月13例,每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分布,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如图1所示。

  图1(略)

  2.2.3  年龄分布  117例AFP病例中,年龄最小1.2岁,最大15岁;<5岁69例,占58.97%,>5岁48例,占41.03%。

  2.2.4  性别分布  117例AFP病例中,男64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21:1。

  2.2.5  免疫史  117例AFP病例中,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的78例,占65.9%;<3次的7例,占5.9%;免疫史不详33例,占28.2%。从图2可以看出,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较扎实,调查儿童服脊灰疫苗率高。免疫史不详的病例中,本地8例,其中城市2例,农村6例;外地25例,外地占75.8%,其中城市5例,农村20例;农村占7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和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图2(略)

  2.3  AFP病例的临床特征

  2.3.1  麻痹出现前的主要症状  117例AFP病例中,麻痹出现前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39例(33.33%)、腹泻6例(5.12%)、肌肉疼痛 10例(8.55%)、头痛8 例(6.84%)、呕吐 12例(10.26%),其他42例(35.90)。见图3。

  2.3.2  麻痹累及的肢体部位  麻痹累及肢体部位:右上肢23例,占19%;左上肢37例,占31%;右下肢17例,占15%;左下肢41例,占35%。 见图4。

  2.3.3  麻痹时伴随的其他体征  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4例(占12%),肌力减弱59例(占50%),肢体感觉障碍44例(38%)。
  
  2.3.4  麻痹60天后随访时肢体情况  随访时完全恢复正常的有111例,占94.87%;残留麻痹的5例,占4.28%;死亡的1例,占0.85%。

  图3(略)

  图4(略)

  2.4  粪便标本病毒学分离结果  117例AFP病例共采集AFP病例粪便标本94例,采集率80.34%,麻痹后14天内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94例,合格采集率为80.34%。

  2.5  AFP病例诊断分类  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小组依据病毒学分类标准、临床诊断等诊断依据对每例AFP病例进行分类,其中临床符合脊灰病例0例;脊灰疫苗相关病例1例,占0.9%,其余为排除脊灰病例。其中格林-巴利综合征46例,占39.3%;横断性脊髓炎10例,占8.5%;注射性麻痹2例,占1.7%;神经炎12例,占10.3%;周期性麻痹10例,占8.5%;其他36例,占30.8%。
   
  由此可看出,我市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较高,2000-2006年均达到1/10万的标准,各项监测指标逐年增高(2005、2006年采便率较低是因为病例的死亡),能够有效地阻止脊灰输入病例的流行。

  2.6  AFP病例报告情况  117例AFP病例中,医院报告情况,乡、县、市、省四级医院分别报告5例(4.3%)、31例(26.5%)、3例(2.6%)、 78例 (66.7%),由此可见,69.3%的病例是由市级以上医院报告的。见图5。

  表1  2000-2006年AFP病例监测指标完成情况(略)

  图5(略)

  3  讨论

  建立和完善AFP病例监测系统是消灭脊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控制脊灰爆发疫情的必要措施,也是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的主要手段,是评价一个地区维持无消灭脊灰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市经过多年的监测,已连续13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近6年监测结果说明我市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较高。
   
  从我市AFP病例监测指标来看,2004年发病率未达到1/10万的标准,说明在我们的监测工作中,各县市区监测工作还不够完善,个别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积极主动,下一步要加强主动监测和“零”报告制度,对临床医生要加强AFP病例知识培训,增强医生的报告意识,克服厌战松懈情绪,全面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时性、完整性。另外,常规脊灰疫苗接种工作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常抓不懈。AFP病例的个案调查结果显示,脊灰疫苗免疫史不详或低于3剂次的儿童农村占78.8%,流动儿童占75.8%,说明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当地免疫接种服务,提高农村流动儿童当地脊灰疫苗免接种率仍然是我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重点。

作者: 蒋永萍,王智永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