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9期

中医临床方法浅谈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医临床方法百余年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淡化,中医发展日渐困难,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医无用论,更有甚者还要消灭中医。受西医理论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甚而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医 临床方法

百余年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淡化,中医发展日渐困难,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医无用论,更有甚者还要消灭中医。受西医理论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甚而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便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在临床中就不可能有可信的疗效,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其实,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子认为宇宙是由“大一”与“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讨论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也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

  所以说中医是科学的医学技术,现阶段的发展滞后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应现代化的中医临床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基层临床经验,提出对中医临床的几点体会,以供同仁参考。

  1 建立中医思维方法,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人没有正确的理解、领会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更无从将其与临床实践结合。要真正的意会这一理论,必须重视“悟性”的提高,“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只有建立起扎实的中医思维方法,才能有所悟,有所得。王文耀[1]曾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喉痹取得成功,他认为咽喉为经脉循行交会之处,肝胆之经循喉,肝之经气上于咽喉,肝胆经实火循经上炎,灼伤咽喉即可发为喉痹,故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经实火。这一临床疗法的提出正是在中医思维的方法指导下产生的,若不是系统整体辨证地考虑问题,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舍本求末,则难奏奇效。

  2 准确地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在临床诊疗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仔细询问症状及病程发展变化情况,辨证要准确。笔者曾治疗一顽固性失眠2年患者,症状主要伴口干,渴不欲饮水,甚为口燥口渴所苦,难以入眠。经询问,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而用养阴安神之药治疗而无效。乍看之下本病极似阴虚失眠,笔者根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认为患者诸症乃瘀血所致,故用血府逐瘀汤6剂诸症消失,所以临床上只有辨证准确,才能用药恰当,效果显著。

  3 用药方式多样化,尽量解决中药服用麻烦,汤药难喝的弊端

  在中医传统中,用药的方法有很多,诸如丸、丹、膏、散、饮等剂型,可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现代的许多中医动辄汤药治疗,使得患者不敢看中医,怕服汤药,其实我们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比如部分免煎剂、成药。笔者就曾变换不同剂型而治疗多种疾病,用水蛭粉制成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用中药免煎剂敷脐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用生脉饮茶剂治疗顽固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中药剂型一是要根据病情需要,二是要根据患者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剂型既满足了患者的需要,又可取得单一剂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笔者所用生脉饮治疗病窦案例,若用汤药长期服用是不现实的,但又找不到适合病人特点的成药可用,用茶剂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4 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中医学虽然没有心理学的说法,但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在治疗方面还提出了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的五行生克治疗方法。对今天的临床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5 中西医结合要互相遵从各自的理论完整性

  中西医都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从采集病史到临床诊断到处方用药都按照其基本的理论进行,断章取义、虎头蛇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西医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是在分子变化上的病理生化改变而发病理论,所以其治疗方案是以化学生理的恢复为目标的方案。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基础上的医学体系,它以阴阳偏正虚实为研究对象,以主观症状为参考,通过望闻问切为手段辨证而施治。所以中医理论产生的是以人体本身及其与所处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治疗目的。那种用西医的方法验证中医疗效的做法有欠妥当,应以保持各自的系统完整性,才能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6 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不断提高中医技能

  综观历代医家,凡成名者都是在研究经典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的发挥。如明代张景岳在泛读文、史、哲、天文、历法及兵法《六韬》、《玉钤》的基础上编撰成《类经》,并在序中说“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清代医家赵学敏说“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素》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则《纲目》而外,远及《海录》、《丹房》。有得,辄钞撮忘倦,不自知结习至此,老而靡倦。”最终成为继李时珍后的杰出中医药学家。要成为中医人才,也要认真研读经典,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中医从业人员就要科学继承经典知识,在临床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用心体会,多读书,勤临证,才能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成为新时期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文耀.龙胆泻肝汤辩证治疗喉痹.中国医学杂志,2007,10(5):58-59.

  2 马梁红,唐柳云,骆贵秀,等.十五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66-269.

  

作者: 李守军,宋超一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