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世界
药学大会上,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被中国药学会推荐作为中方的大会报告人之一。会上,他将作题为《纳米技术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影响》的报告。谈到此次世界药学大会在我国召开,张强教授表示由衷的高兴。
他谈到,以前中国学者可能是由于经费问题、英语水平或者科研水平的差距,对于参加国际
学术会议的愿望不是很强烈,进行的国际交流比较少。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加,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提高,应该是中国药学界对外交流的大好时机,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将会使我们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
张强教授认为,通过这些跨国界的学术交流,收获是很丰富的:首先,可以结识很多国外的同行,增进友谊。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会上会下的交流,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路。由于会议报告的研究内容一般比正式
论文发表早2~3年,因此通过会议能较早地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他以去年参加由复旦大学药学院承办的国际药物
制剂论坛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参加国际会议的收获。在会上,他报告了自己一项以整合素为靶的抗癌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工作,他们从构建、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此同时,会上另一位外国同行报告了类似的工作,两项研究都非常精彩。“看到大家做的东西差不多,自然也就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借鉴和提高。”
张强教授强调,当前,国内的药剂学研究水平日益提高,但要进一步飞跃,注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应成为有力的途径之一。
(中国医药报记者 白毅)
■图为FIP领导来北京考察大会筹备工作。 (图片由中国药学会提供)
作者:
佚名 20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