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多发性硬化的诊治与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报北京讯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举办了“赵葆洵教授从医60周年-多发性硬化研讨会”。会议中,数位专家就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治疗和病理分型近年来,关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次研讨会特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北京讯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举办了“赵葆洵教授从医60周年-
多发性硬化研讨会”。会议中,数位专家就多发性硬化(MS)的相关问题,作了
精彩的报告。
  ■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治疗和病理分型
  近年来,关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次研讨会
特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臧敬五教授,对多发性硬
化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进行了介绍。
  臧敬五教授指出,目前,临床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主要针对复发-缓解型多
发性硬化,治疗药物包括β-干扰素、合成多肽,其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0%~40%
和25%。另外一种药物——那他珠单抗(整合素α-4的单抗)的有效率可达66%,
但是由于有3名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了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因此目前该药已被
禁用。
  观察和判断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效果,主要依靠临床指标、磁共振检查
生物学标记物检测。以临床指标来判断疗效特异性好,但是灵敏性差;磁共振检
测的敏感性好,但特异性差;生物学标记物检测利用低密度基因芯片,对多发性
硬化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因子、T细胞基因等34个基因)进行检测,以选择合适
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可以判定治疗的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郭玉璞教授在其所作的“多发性硬化的病理特点”报告
中,通过展示精彩的病理图片,向与会者介绍了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病理分型:经
典型、急性型、假瘤型、视神经脊髓炎(Devic''s病)、同心圆性硬化(Balo''s
病)。经典型多发性硬化的病理表现为髓鞘脱失、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
假瘤型多发性硬化在影像学上可见明显占位效应,但镜下为脱髓鞘改变;视神经
脊髓炎因病理可见下颅内脱髓病灶,故多认为其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同心
圆性硬化是多发性硬化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其影像学和病理均可见“同心圆”
样表现,通过电镜观察证实,其“正常”髓鞘带亦有明显髓鞘病变,因此其“正
常”髓鞘保留带也属脱髓病灶范围,只是因脱髓程度不同而出现轻重不同的脱髓
带。
  ■多发性硬化可能存在过度诊断
  中华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吕传真教授在会议中,对颅内白质多发病变的鉴别
诊断进行了探讨。他指出,随着磁共振技术的普遍应用,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日
益增多的趋势,其中可能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他在分析了某医院近期的相关诊
断资料后发现,一些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实际上是脑血管病、神经系统
血管炎、神经梅毒等疾病患者。他提出,要做好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工作,就要认
识典型和不典型的脱髓鞘事件、典型和不典型的磁共振病灶表现、典型和不典型
的发作形式,同时强调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强调磁共振显示的病灶分布、形态
特征以及病灶大小和增强方式,以排除其它疾病。
  ■多发性硬化与睡眠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刘秀琴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多发性硬化与睡眠障碍之
间的关系。她指出,睡眠障碍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普遍(50%左右)存在的问题。
多发性硬化合并的睡眠障碍有失眠、夜间睡眠运动障碍、睡眠呼吸障碍、快速眼
动睡眠行为障碍等。
  刘秀琴教授指出,临床医生更多关注的是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躯体症状、体征,
而对其睡眠障碍认识不足。她强调,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多发性硬化疾病本身,
也要增加对多发性硬化人群睡眠障碍的了解。及时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睡眠障
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多发性硬化症状和整体生活质量。
   (刘彩燕 崔丽英)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