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上海中医药大学黄芪毛状根培养获突破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本报上海讯实习记者王华锋报道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与转基因技术平台的构建”不久前通过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用生物技术生产黄芪毛状根为国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黄芪是许多中药......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上海讯 实习记者王华锋报道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院士领衔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与转基因技术平
台的构建”不久前通过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用生物技
术生产黄芪毛状根为国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黄芪是许多中药复方、成药和保健品的主要成分。黄芪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但由于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以及栽培品种的品质下降,给中成药加工和出口,以及
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胡之璧院士带领的课题组采用发根农杆菌感染双子叶植物形成毛状根,再经
过脱菌、筛选和培养步骤,形成培育系统。由于毛状根生长迅速,遗传和生化性
状稳定,因而成为继植物细胞培养系统之后又一有用的培养系统。所培养的黄芪
毛状根3周后接种量增加28~35倍,达到了国外长春花毛状根生产的先进水平。药
理实验证明,该课题组培养的黄芪毛状根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抗自由基、改善记忆、抗衰老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所培养
的黄芪毛状根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毒性要求,可安全药用。
  该课题组还成功进行了国内外第一个有关黄芪基因工程、大规模培养生物反
应器等的综合研究,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由于大部分中药材部位为根,因此以黄芪毛状根为“模式”的药用植物转基
因平台和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意义,对药用植物品质改良和
实现工业化生产将形成有力的推动。


作者: 2006-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