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搞科研的微环境十分重要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这使笔者想起了前不久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介绍说,美国科研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政府一直坚持科研经费拨款的三条原则:一是联邦政府承担资助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责任。三是对于大部分拨款的科研项目,原则上不看商业成果,而是看其科学价值。对比我国,获奖情况就不必说了,与科研拨款等一......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此次获奖中,获奖者科恩伯格曾经有过一段“艰苦的经历”:“在那10年中,一直埋头于研究,没有发表任何重要的研究结果。这在科学界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资助者总是希望能够很快获得成果。”这使笔者想起了前不久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介绍说,美国科研创新成功的关键是政府一直坚持科研经费拨款的三条原则:一是联邦政府承担资助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责任;二是大学而非政府的研究院所或者私人行业的研究院所从事基础研究;三是对于大部分拨款的科研项目,原则上不看商业成果,而是看其科学价值。这样的原则结出了累累硕果:2000年~2005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都有美国人的身影,本届目前已揭晓的医学/生理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诺贝尔科学奖项中,获奖者全为美国人。
  通过这三个本质紧密联系的现象,可以看出美国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能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对比我国,获奖情况就不必说了,与科研拨款等一系列相关的“原则”正处于改良中。在此笔者重点说说“微环境”,我国的科研“微环境”,打个形象的比喻,是“商业公司”化的运作,发表的论文数就是“业绩”,对于科研者来说,两三年之内不发表论文,就表示没“业绩”,在许多单位就要被采取一定如取消资助、降职、调离等惩罚性措施。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对科研人员科研素质的养成产生损害,而且造成一种“畸型”的应对模式,那就是发表大量低水平的论文以敷衍。这已成为我国目前科研体系一个公认的缺陷,它反映的是一种浮躁的情绪,而这正是科研工作获取真正高价值成果的大敌。
  “惟论文式的科研评价必须抛弃”现已成为共识。有破方有立,破了这种评价模式,立什么呢?现在说的人还比较少,笔者认为,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评价科研人员及其成果的体系,真正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科研综合评价新体系,把研究者本身的特点和他所进行项目结合起来,坚决摒弃科研项目评价中的行政化、官本位,理顺这些关系,一个学术水平高的研究者才能真正爆发出他的研究潜力。
  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因此,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在科技方面的规划比以前的更加详细、科学、合理,这些大政方针已创造了科研的良好“大环境”,但还应配套建立起一个好的“微环境”,即除建立一个新的科研综合评价体系外,还需要对真正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充分的信任——“等的起”(美国马里兰州综合医学科学研究院为科恩伯格的工作提供了超过20年的支持!),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大范围的和谐活跃的科研交流平台。建立这三种机制方能使我国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走向良性循环。否则,就象一颗输送养分的通路出现问题的大树,无论给其植根的土壤施多少肥、浇多少水,它仍然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还有一些人会说,搞科研不是为了获奖。的确,对于现有一些以商业目的设置的名不符实的奖项确是如此。但对于象诺贝尔奖这类全球公认的奖项,其获奖成果都对人类的生活起或正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它还是能够起到反映真实科研水平的“镜子”作用的。 □小舒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