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微生物所论文影响因子显著上升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摘要: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中科院微生物所在知识创新二期和三期工程中锐意创新,积极调整学科领域,集中凝练目标,整合学科队伍,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微生物所SCI论文不断创造佳绩。2001年至今,微生物所的SCI论文从最初的一年发表57篇,发展到2007年1~4月就发表论......

点击显示 收起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中科院微生物所在知识创新二期和三期工程中锐意创新,积极调整学科领域,集中凝练目标,整合学科队伍,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微生物所SCI论文不断创造佳绩。2001年至今,微生物所的SCI论文从最初的一年发表57篇,发展到2007年1~4月就发表论文62篇。论文的篇均影响因子也从最初的1.88上升到2007年1~4月的3.18。

  2007年5月初,微生物所刘杏忠研究员、方荣祥院士、张立新研究员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刘杏忠研究员与美国Merck公司安志强研究员合作研究,发现一种奇特而鲜为人知的真菌类群——捕食真菌的捕食器官在进化过程中所历经的变化,为适者生存又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方荣祥院士课题组与昆明植物所联合研究,首次发现双裂孕烷甾体glaucogenin    C及其苷类化合物有选择性地抑制-正链RNA病毒,但对其它RNA病毒或DNA病毒没有作用,且对病毒宿主没有毒性。张立新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利用高通量技术筛选微生物的天然产物,从而得到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同时王福生研究员的文章也已经被《血液》杂志(BLOOD)接收,文章首次报道了HIV感染的长期无进展者体内功能完整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上PD-1分子的表达明显低于典型进展者,发现了PD-1分子高表达介导了HIV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的功能耗竭。为针对HIV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血液》杂志还准备同期配发评论文章,对该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微生物所还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核酸研究》(NAR),《免疫学》杂志(JI),《分子微生物学》(MM),《生物化学》杂志(JBC),《病毒学》杂志(JV)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  

  这些论文的发表为微生物所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微生物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向国际前沿靠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 2007-5-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