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科研未果亦是一种“结果”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文章还写道:“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出发,近年来省自然科学基金办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修改管理办法,完善资助模式。在资助体系中增设非共识项目,在原来结题的七种方式中增加了研究失败也可结题,但要求写出分析报告,总结失败原因,以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从失败中得到进步。”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不禁为......

点击显示 收起


  
  《湖南日报》近日刊登了一则消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灵敏、特异的非成瘾性镇痛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平台,该省7位研究人员历经两年多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仍然获准结题。据悉,这是该省首例未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而获准结题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章还写道:“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出发,近年来省自然科学基金办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修改管理办法,完善资助模式。在资助体系中增设非共识项目,在原来结题的七种方式中增加了研究失败也可结题,但要求写出分析报告,总结失败原因,以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从失败中得到进步。”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不禁为我国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的日渐改善而欣喜!
  正如我们所知,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出现,也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可能达不到。要求所有的科研均圆满成功显然不符合客观规律。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在我国从事科研工作,只能言胜,不能言败。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我国的科研经费长期属于稀缺资源,其中来自国家层面的基本都是用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因此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申请到这样的科研经费,必须要对国家有个“交代”,一旦科学研究失败或不理想,就无法“交账”,而且有可能从此再也申请不到科研经费了。所以,他们只能唱“凯歌”,哪怕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些科研人员也要编造出“辉煌的战果”。
  其二,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如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能意味着当初选择的资助对象有误。对于科技经费的管理者,暗示着其管理者能力有限,政绩平平,甚至还可能会被怀疑当初提供资助的动机不纯。所以,他们也不能言“败”,哪怕研究做得再差,也要设法让它“过关”。
  由此,在我国就逐渐形成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科研氛围。结题的一个个项目,总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评语满天飞,其背后反映出的是科技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非成瘾性镇痛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其评价》课题组经过两年研究,虽然未获得预期结果,但递交了结题分析报告后,基金办组织的评审专家认为,该课题就设计思路来说是可行的,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推测出“失败”的原因,为继续该研究内容的学者指明了方向。应该说,这样的“失败”也是一项“成果”,比一些虚假的“成功”更有意义。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是科技人员成长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要有直面失败的勇气,付出了努力,即使失败也无愧无悔。作为管理者,应该改进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环境,包容失败,帮助科研人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继续前进,彻底摒弃“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思想观念。
  当前,我国的科技政策已明显表现了宽容失败、谅解错误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仍远远不够。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逐渐深化的过程,希望相关部门的改革步伐能迈得更快一些,也希望科研工作者能更加自律,让符合客观规律的科研活动健康前行!
   (天白)
作者: 2007-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