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生物日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起,与清华大学、汕头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生物日”于10月2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近春园隆重举行。根据目前国际生物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形势,本次活动所讨论的主题确定为“基于工业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微生物所所长助理、环境微生物学专家刘双江研究员......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起,与清华大学、汕头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生物日”于10月2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近春园隆重举行。根据目前国际生物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形势,本次活动所讨论的主题确定为“基于工业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微生物所所长助理、环境微生物学专家刘双江研究员代表微生物所和所长高福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微生物和生物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微生物能为你做任何事,只要你对它提出要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曾前瞻性地指出:“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这不仅是院领导对微生物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人员的使命。本届活动的主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将融入到我们今后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和即将在北京举办的“绿色”奥运中去。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英国、德国、荷兰、日本、巴西和我国从事微生物学、生物材料学、工业微生物及其它生物技术研究的知名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大卫·富兰克林·威廉姆斯是第一个走上讲台的发言人,他今天同时受聘担任了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作为生物工程学家,他此次演讲的题目是“生物材料和抗感染技术在移植材料中的应用”。他指出,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移植人工器官不断的需求,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材料被植到人体中去。然而摆在我们眼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而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一种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稳定性等特征,不易引发人体感染及过敏等排异反应,同时不易被人体、微生物及酶等降解吸收的材料,无疑,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他通过大量人类植入人工器官后出现排异、感染等不良反应的病例说明,人类肌体对所移植的人造器官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由于它要在人体中工作很长时间,因此制造这些器官的材料,需要生物学、化学和医学工作者联合起来,进行长时期的探索与大量的临床实验才能完成。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斯德布彻从宏观生物经济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工业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人类可以借鉴它们之间的“有机循环”为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在人类经济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者,例如人工环境下生产、转化出的酵素蛋白,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从农产品中所获取的青霉素,已成为人类健康安全所必备的药物在全球大量的生产,此外,还有柠檬酸、维生素、氨基酸和蛋白质等。

        他颇有感慨地说,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利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枯木、干草等可再生能源点燃了文明之火,但随着文明和工业的进步,今天却耗费着数量惊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用以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化石能源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对我们的环境、大气、水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认为,人类最终将摒弃这些有限的能源,利用先进的技术,回到以生物物质为基础的、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时代,那将是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真正进步与幸福的时代。

        但就目前来讲,生物技术直接参与的工业生产只占人类整体工业生产的1%,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一种微生物发酵产品制成的环保食品袋虽然可以替代很难降解的塑料袋使用,但其生产成本却是普通塑料袋的好几倍,目前只有在沃尔玛这种大型的超市才可能少量应用,在大范围内推广还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那些清洁的,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生物技术。首先要生产出大量的产品供人们使用,然后再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品类适合于不同方面的需求。他还强调,发展生物产业,其原材料绝不能大量占用粮食等人类食品和牲畜饲料,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农业生产所剩余的废弃物和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只有这样,我们所从事的生物技术研发才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会上,一位荷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白色生物技术,即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

        接下来的报告则是对工业生物技术研发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评介。一位来自英国的学者介绍了一种由微生物生产的新聚合物;一位日本学者介绍了日本在环境可降解聚合物的最新进展。微生物所的李寅教授是一位年轻的学者,他报告的题目是“用基因组学的手段理解唾液如杆菌益生功能的分子机制”,探讨从不同角度研究、理解和应用微生物。还有的学者介绍了壳聚糖膜作为创伤敷料的应用,基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物工业等等。这些报告视点新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充分反映出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前沿水平。来自北京几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约200名专家、研究生聆听了报告,会场内座无虚席,每场报告结束后,都有感兴趣的听众踊跃提问,台上台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会者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了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鲜的视角和独辟蹊径的方法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使研发工作可以在战略性和前瞻性上有所提高。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