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剥开科学的坚果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在“科普文章”与“科学写作”之间,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更乐于用后者定义通过写作传播科学知识的行为。作为一名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写作者,姬十三试图避免使用“科普”这个居高临下的词语,他更愿意相信“平等地分享思考的乐趣,共享科学知识”才是科学写作的推动力。这正是“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由姬十三与他的科......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科普文章”与“科学写作”之间,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更乐于用后者定义通过写作传播科学知识的行为。作为一名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写作者,姬十三试图避免使用“科普”这个居高临下的词语,他更愿意相信“平等地分享思考的乐趣,共享科学知识”才是科学写作的推动力。



  这正是“科学松鼠会”(songshuhui.net)2008年4月创建至今一直坚持的原则。由姬十三与他的科学写作同好们创立的这个科学博客,总访问次数超过200万,RSS订阅户逾5万,读者来自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了全球华语圈。



  “科学好比坚果,营养丰富,一般人却难嗑开,‘松鼠会’要做的,就是把科学的坚果打开,让人品尝美味之核。”负责网络技术的“松鼠会”成员、宇宙学博士Gerry笑着解释。“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这句写在博客开头的话,代表了“科学松鼠会”的写作诉求,100余名对探索和传播科学知识有热情的写作者们集聚在一起,试图用通俗易懂的笔墨解读不同领域里的科学知识。《谁动了宝宝的奶瓶?》、《我们需要基于证据的地震逃生建议》、《地震之初十秒》……这些由新闻事件引发的话题,让抽象的科学知识渗透日常生活,趋于实用,而《大雁为什么要排成人字形往北飞》、《懂数学的蝉》、《雪花史》、《“妈妈”考》诸如此类看似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推解,又让思考的乐趣跃然而出。



  一个以姬十三为代表的科学写作群体正在中国兴起,他们以热爱写作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和教育者为主体,通过“科学松鼠会”、“格致”等科学博客的新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艰深的科学知识,而网络写作特有的流行元素,又让科学知识的传播变得充满时尚意味。



  解释的乐趣在写作之中



  自然世界的智慧常常超乎人的理解和想象,记述生命的奥秘成为科学写作的首要选题,这也是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姬十三擅长的门类。在姬十三的笔下,生命被赋予科学与情感的双重色彩:巴黎有1038种昆虫、166种鸟类和32种哺乳动物,兴高采烈地适应了城市生活;悉尼的白鹳学会偷吃公园游客的野餐;刺猬们在乡下吃虫子,进城之后改吃狗食……在名为《美好的知识》的文章里,野生动物们的城市生存故事被描摹得有声有色。



  而一个风行网上的《手机爆玉米花》的视频,竟然能够触发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遗传及细胞生物学系博士生刘旸(网名“桔子”)立即调来8只手机和5粒玉米,并以“玉米花爆出之际,便是8只手机下肚之时”为赌注,认真地搞起科研,并把实验经过记录下来,而这篇由一桩游戏开头的文章,却是意在调查手机辐射率对人体的影响。



  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看来,“科学家在研究之余,进行写作的诉求在于解释的乐趣”。“松鼠会”的写作者中不乏宇宙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的博士、硕士,对于他们而言,科学写作,或出于对世界探究的热情,或是为了调剂科研过程中冗长刻板的实验带来的沉闷感。



  最能承载写作乐趣的,自然是那些从生活小事出发、探究常理之外的奥秘的文章,在近一年的写作中,100余名“松鼠会”成员积累了近700篇、200多万字的文章,内容涉及宇宙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诸多门类。其中挑选出的28个作者的54篇文章,日前已结集成书,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书名来自韩彦文关于  “联觉”的文章——《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新书首发当天,在北京涵芬楼举行读者见面会开始之前,作者之一韩彦文被一位老大爷揪住,要求详解书名的含义。热爱传播科学知识的韩彦文于是反揪住机会,向老大爷解释人的“联觉”(文学中常说的“通感”——视觉、味觉、听觉与感觉的相通反应),解释了20分钟,老大爷似有所悟,转身之际,又问:“这本书里,有有用的东西吗?”



  在韩彦文看来,老大爷对“有用”的要求,恰好代表了中国传统立足于实用性原则的科学普及观。而“科学松鼠会”所要改变的,正是一种把“实用性”作为科学写作的主要追求的价值观。而是试图通过写作,让纯粹的科学思维的乐趣慢慢被大众接受、熟悉,使科学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团队写作克服孤独感



  “克服科学写作的孤独感。”在“松鼠会”成员、《Newton-科学世界》杂志编辑李珊珊(网名“小蓟”)看来,中国的科学写作者大多没有参与传统媒体的经历,缺乏与传统媒体合作的经验,而“科学松鼠会”创立的初衷便是为那些致力于科学写作的写作者建立沟通的平台。



  事实上,“科学松鼠会”的群博创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者、教育者和科学爱好者潜在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在“科学松鼠会”的干将刘旸看来,过去,她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写作的人,在“科学松鼠会”上发表科普文章的经历让她感觉到“写一篇文章,立刻就能得到很多人回应”的快乐。而这种在与读者互动中,产生的推动力是切身的。事实上,“科学松鼠会”这个团队对刘旸生活的改变,远不止提供了一个写作平台那么简单,这甚至影响着她生活的内容、内心的信念。“现在是这样,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与同事闲聊时听到的科学新知,首先想到的是写一篇文章给‘科学松鼠会’。”刘旸腼腆地笑着说,“以前每次去美国的时候,都会哭,心底有种莫名的悲伤和茫然,但现在走的时候不哭也不悲伤,挺平常心的,因为这边有一件事情牵着你,有盼头了。”



  北京四中初中部生物组的段玉老师喜欢用“享受”和“充电”来形容“松鼠会”的活动,“综合的科学知识”是参与“松鼠会”的活动中最直接的收获。在段玉看来,“中学科学教育的缺失在于,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孤立的学科出发传授知识。但科学知识的更新是一个综合推进的过程,比如,向学生讲授眼睛的构造,势必需要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作为支撑”,而科学研究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因此,对于科学教育者而言,获得一个与众多科学门类的研究者交流的平台,尤其重要。



  “今天的科学写作不再只有说明文一种文体,不再只为了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研究结果,而是让求解的过程开放,让思考的过程变得透明,慢慢地培养读者思考的热情,让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从事宇宙学研究的Gerry如此描述科学写作的动机与趋势。
作者: 2009-1-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