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BBC也会踩进小报陷阱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纳耶涅亚(KarimNayernia)在学术刊物《干细胞与发育》发表文章,宣布成功地从人类干细胞中诱导出精子样细胞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研究成果会出现在《每日邮报》“世界不再需要男人。即使在英国这个科研报道颇有基础的国家,一项严肃的科研进展,也会被大众媒体渲染得耸人听闻、荒诞不实。但显然这项......

点击显示 收起

        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纳耶涅亚(Karim  Nayernia)在学术刊物《干细胞与发育》发表文章,宣布成功地从人类干细胞中诱导出精子样细胞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研究成果会出现在《每日邮报》“世界不再需要男人?”的标题之下。即使在英国这个科研报道颇有基础的国家,一项严肃的科研进展,也会被大众媒体渲染得耸人听闻、荒诞不实。



        纳耶涅亚实验室取得的这项成果,可以说是男性生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可能会给男性不育带来新的治疗办法。但显然这项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满意解答,特别是这种“人造精子”与真正的精子差别有多大等。



        平心而论,英国的科普媒体、电视电台和严肃报纸(即所谓“大报”),在报道科学进展时是相当认真的。《自然》杂志的新闻部和科普杂志《新科学家》在报道这一新闻时,都指出在把这种“精子样细胞”(sperm  -likecell)称为“精子”(sperm  )之前,必须对其特性做进一步研究———一个长着尾巴、会游泳、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并不等于就是精子。



        英国电视台C  hannel4在报道这一新闻时,则把报道角度从学术讨论扩展到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这则报道中,有对纳耶涅亚实验室的采访,有研究者提出“是否真正的精子”的疑问,还有医学伦理方面的活动家表示忧虑人类胚胎被用来做实验室研究,最后还有政客对立法保护干细胞研究的支持等。整个报道覆盖学术、社会、伦理、法律等多个方面,既突出这项成果的意义,又避免做耸人听闻的结论。



        但是同样一条新闻,到了面向中间市场的小报《每日邮报》手中,就变成了“世界不再需要男人?”不仅忽略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治疗男性不育,而且文章的基本论点,即“精子可以从女性身上制得”就是错误的。在纳耶涅亚的实验中,清楚地证明只有带X  Y染色体,即来自男性的胚胎干细胞,才能被诱导成精子样细胞。如此荒唐不实地报道一则科学新闻,难怪《泰晤士报》的科学编辑亨得森(M  arkH  enderson)在他的博客中把《每日邮报》狠狠地数落了一番。



        一项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被渲染成荒诞不经的花边新闻,当然是由于小报的哗众取宠风格所致。但是科研工作者是否也有责任,在和公众打交道时保持一贯的严谨呢?在市场和竞争压力面前,科学家需要赢得名声、证明价值、吸引财政支持,有时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在解释自己的成果时,也会沾上一点过于简化或是稍作夸张的习气。在这则新闻成为头条之后,B  B  C电台4台的科普节目《物质世界》邀请了纳耶涅亚和发育遗传学家洛维-巴吉(R  obinLovell-Badge)一起讨论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存在的疑问。其间节目主持人很客气地指出,虽然纳耶涅亚的论文中一直用“精子样细胞”的说法,但在纽卡斯尔大学公布的新闻稿中,却用了“精子”一词,看似细微的差别,含义却相当不同。



        可以看出,许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这则新闻时,花了不少力气,力图准确全面。然而小报之所以有销量,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先引起读者焦虑,然后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遗憾的是,这则新闻过后,不少人记得的估计只是“世界不再需要男人?”这一说法。就在《物质世界》播出的同一天,BBC电视一台的深夜政论节目《本周》(T  his  W  eek),还在以此新闻为题,大谈“男人的衰落”。BBC也会踩进小报陷阱,显示了科学报道的任重道远。
作者: 2009-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