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屠呦呦在抗议中顺利领奖

来源:光明网
摘要:早在本年春,我在撰文述说青蒿素历史时,就对所谓青蒿素发现争议不以为然,认为屠呦呦是当之无愧的青蒿素之母。但事实上拉斯克奖也并未全部使这些争议消失,在我抗议一些作者以讹传讹,或者带着偏见,诋毁中伤屠呦呦人品时,我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同,但仍然有不少至今仍然觊觎着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成果的人不死心,有的甚......

点击显示 收起

        在2011年9月12日,美国拉斯克基金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早在本年春,我在撰文述说青蒿素历史时,就对所谓青蒿素发现争议不以为然,认为屠呦呦是当之无愧的青蒿素之母。在获奖消息发布后,我认为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将为这些所谓争议彻底划上句号。



        但事实上拉斯克奖也并未全部使这些争议消失,在我抗议一些作者以讹传讹,或者带着偏见,诋毁中伤屠呦呦人品时,我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同,但仍然有不少至今仍然觊觎着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成果的人不死心,有的甚至赤裸裸地威胁,看屠呦呦是否最终能领到拉斯克奖。



        屠呦呦的成果此前在国内被低估或者不获得承认,攻讦者不外乎两招必杀技,一是污屠呦呦人品,轻则是不配合调查(不出示原始记录1),重则是迎合政治需要固执地命名为青蒿素;二是质疑屠呦呦的水平,用各种方式抹黑屠呦呦,反正不是这不懂,就是那不懂。这两招必杀技成果显著,屠呦呦的巨大发现在国内不获认可,被授予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了事,而屠呦呦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了自取其辱,院士没评上,流言一大堆,成了至今流行的所谓争议的基础。



        从屠呦呦的攻击者发出来的相关文章可以猜测出当年攻击屠的人有数人之多,这些人至今可能仍然得意于当年的破坏之举,当然,都披纱蒙面,不得其名。这些乐于攻讦的人从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耻。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他们并不认为国际专家是最终给予了屠呦呦公正,他们认为国际专家受到了蒙骗,因此,他们再次操持必杀技,要告洋状,让拉斯克基金会取消屠呦呦的获奖。



        据小道消息,在获知屠呦呦获奖之后,有人继续了此前对屠呦呦的攻击之道,整理了一箱子黑材料,打了个飞机,飞向美国,试图用黑材料抗议并挽回拉斯克基金会的授奖。中国学者的倾轧与攻讦走向了世界。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我很诧异,觉得不可思议,也很好奇,不知攻讦者遭遇如何,如果有人知道真相,肯定精彩。我向授奖委员会主席发信询问,但估计太忙而不愿回答这一问题。



        屠呦呦已于今日(9月23日)在美国顺利完成授奖仪式。拉斯克基金会制作了精彩的采访录相,欢迎观看。屠呦呦的获奖演说很短,她很简略地提及自己的研究工作,如何从中药古籍中找到突破并发现青蒿素,最后感谢了她在中国的同行后的相关工作。



        斯坦福大学教授Lucy  Shapiro在颁奖仪式中授奖演说中回顾了屠的贡献,她发现了青蒿素,跟合作者一道确定了其结构,并随后进一步发展了有效性更高的双氢青蒿素。青蒿素成为目前世界上抗药疟的救命良药,屠呦呦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恒久贡献。



        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那些用黑材料攻击屠呦呦的人,但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屠呦呦的贡献。



        注:1.  针对屠呦呦的原创贡献索取原始记录属于无理取闹。在科研活动中,甚少有要求查看原始记录的,大多是有正当理由怀疑数据理解错误,或者造假。在做相关研究时,也可能向作者索取更多信息,作者愿意提供原始记录与数据,这是作者的善意而强求不得。屠呦呦的发现早在70年代就得到了重复,更有系列研究相继证实,而青蒿素的性质与效果现在已经是常识,显然,现在不管以什么面目要求屠呦呦出示原始记录都带有侮辱性质,屠呦呦不予理睬是正道,根本没有理由怀疑屠呦呦对原始数据的理解有误,或者造假。



廖俊林  简介:  



笔名寻正,医学硕士,工商管理与卫生管理硕士,医学管理博士。  



在中国接受八年的医学教育以及一年执业实践,于20世纪末出国留学,学习医疗管理与政策,取得多个相关领域的学位。现在美国一高校从事具体管理工作与临床外科科研工作,负责科学研究的统计设计与分析,每年有很多相关论文发表。关注科学、医学、以及社会实践,习惯于仗义直言,笔名寻正,取为人处事,当寻正道之意。同情中国医疗体系中医务人员的艰难处境,但不以为医务人员可以因此而让科学医学蒙尘。



关心中国科研工作人员以较低的工作条件创造不低的科学成果,但对假冒伪劣敢于持章批评。对伪科普、伪科学、庸劣医疗、科学谣言、以及科学骗子剽客的无情批揭让人头痛,为不少人深恨,故而择刺猬像以自嘲。



曾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针对性较强的科普文章,是第一个判断出南京小龙虾事件是泻湖病(Huff  Disease)出现在中国的人,在国内科普作者针对猪流感(H1N1)流行大造恐怖之时,曾数次撰文说明恐慌的不科学。科普应当与需要经受现实的检验。习惯于暴露国内科普作者的科学知识的结构性缺陷,故而易于招致其他作者的攻讦与诋毁。虽没有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但习惯于坚守科学与诚信的底线。谢绝任何形式的吹捧,也坚持要求自己文作的读者有理性的独立的思维,不求得人气,但求近天道。
作者: 2011-9-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