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科研条件改善 全球订单纷至

来源:北京日报
摘要:说着,记者被带进电梯上了12楼,见到了小老鼠的“主人”——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沈月雷和他的研发团队。2011年初,沈月雷带领一群技术精英开发了世界上最快的基因敲除模式动物研发服务,这项服务的研发对象是生物医药产业常用的实验室小鼠。“小鼠基因的98%与人类一致,通过把小鼠的某个基因‘敲除’,引......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二层展厅的一角,记者被玻璃橱里养着的几只毛色各异的小老鼠吸引。“这几只老鼠被当成产品,难道是用来制作药剂的吗?”“不,这老鼠是用来指导人们做药的。”园区负责人纠正了记者的说法。

    说着,记者被带进电梯上了12楼,见到了小老鼠的“主人”——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沈月雷和他的研发团队。2011年初,沈月雷带领一群技术精英开发了世界上最快的基因敲除模式动物研发服务,这项服务的研发对象是生物医药产业常用的实验室小鼠。“小鼠基因的98%与人类一致,通过把小鼠的某个基因‘敲除’,引发这个基因的突变,就能进一步研究基因突变在人类遗传病中的作用。”沈月雷说。

    由于制备过程复杂漫长而且要求极高,这种高端科研技术的研发时间普遍在14至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沈月雷的团队将这一时间压缩了一半,实现了“世界最快”。“科研企业给我们订单,说清楚需要敲掉哪个基因的小鼠模型,7到9个月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对完成基因敲除的小鼠交付客户。”

    这样的超高效率当然立即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著名制药公司GSK、中科院、北大协和……沈月雷的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200例客户的订单,科研院所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就在2年前,已完成技术攻坚的沈月雷团队,还面临着科研成果难“落地”,科研服务成果难以规模化生产的窘境。

    那时,他们落脚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两间总共不到120平方米的房间做实验,另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勉强做办公室兼库房——条件简陋,但小鼠基因敲除技术的研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然而,区区100多平方米的“基地”,承载得下研发人员的汗水,却承载不动纷至沓来的订单和科研范围扩展的压力。

    “在办公室里坐下之后人跟人脚踢脚,一旦有客来访,得先把箱子搬到楼道去才好‘迎客’。”沈月雷回忆说。

    2011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向他伸来橄榄枝,他的实验室从120平方米变成2000平方米,而且条件大大改善。进入干细胞培养室,要先套上白大褂,在密闭风淋设备中吹去灰尘,再进入紫外线灭菌室,经过4道门3个房间才能进入洁净度极高的实验室。

    生物医药园提供的不仅是更宽敞的产业发展空间,还为大大小小的生物药企建起公共服务平台。“有些大型仪器设备,虽然并不常用,但研发和制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每年都必须用那么几次,不可或缺。现在医药园把大型仪器放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企业就可以节省这一部分成本。像大型离心机、流式细胞分析仪,每台成本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呢。”曾经在美国长期工作的沈月雷回忆,在美国,几乎没有生物医药企业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如今,百奥赛图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部分用于完成小鼠基因敲除的订单,另一部分实验空间和器材则已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与“小鼠”不同种类的“大鼠”基因敲除技术。“某些基因,大鼠比小鼠与人类更相似”。沈月雷说。(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订单开始流水线生产,进一步的研发条件也得以满足,要不是搬到开发区生物医药园,这些都很难想象。给我这么好的条件,我才敢接这么多世界订单啊。”沈月雷说。

    像百奥赛图这样通过开发区实现技术落地、规模化生产的高新技术产业数不胜数。记者了解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远超5%的全国平均水平,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沃壤”。

    新闻背景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引入一大批高端创新研发机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

    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落地的直接成果,2011年开发区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914.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速为13.4%。截至目前,开发区现有国家级、市级研发中心14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已连续九年超过80%。(实习记者 孙奇茹)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