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回眸2012化学科研进展:“龟背”上的中国印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如“龟背”一般由不同多边形组合构成的化学键,吸引化学家们追寻了百余年。虽然,对许多化学家而言,2012年只是长期追索之中的一个节点,但关注科学发展的人们,还是乐于了解化学家们这一年绽放的精彩。本报记者通过部分化学科研机构内部网站发布的科研进展,试图从“封面文章”、“系列研究”和“特邀综述”三方面,与读......

点击显示 收起

  如“龟背”一般由不同多边形组合构成的化学键,吸引化学家们追寻了百余年。虽然,对许多化学家而言,2012年只是长期追索之中的一个节点,但关注科学发展的人们,还是乐于了解化学家们这一年绽放的精彩。本报记者通过部分化学科研机构内部网站发布的科研进展,试图从“封面文章”、“系列研究”和“特邀综述”三方面,与读者分享中国化学家今年在“龟背”上留下的奇妙印章。

  封面:光彩夺目照亮未来

  如今,用指尖轻轻一点或一划,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就能出现想要的信息。如此神奇的感觉,让人们对新型电子产品爱不释手。殊不知,这是一种名叫“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的功能材料在发挥作用。但这并非科学家的终极目标,他们渴望找到成本更低、功能更强的材料。

  国际著名刊物《先进材料》在2012年的封面上,刊登了中科院化学所的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采用可溶液法加工,研制出一种新型聚合物半导体(PDVT),成为目前国际上在导电等性能上最好的材料,用它可做成柔性电子纸等。或许在未来某一天,人们可以把电视机像纸一样卷起来随身携带。

  同时,这个课题组还合成了另一种双功能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它不仅具有良好场效应晶体管性能,还具有优秀的光伏性能。这项研究成果,以底封面形式发表在近期的《材料化学》上。

  手性研究是诸多化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尤其在药物设计方面,手性药物已占总化合药物的80%以上。国内该领域2012年的靓丽风景,当属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施敏课题组。该课题组的研究在《有机生物分子化学》这样的专业杂志上,以颇具神话色彩的“双凤齐舞”图案呈现在封面上。科学与艺术如此珠联璧合,让人激动不已。

  该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颖的骨架手性膦—咪唑啉类配体,并将其与氮(N)等物质的化合键配比,用以催化两种化合物的不对称反应。结果发现,能大大提高反应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这是学术界首次报道过渡金属Lewis酸催化的不对称反应,自然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一个研究亮点。

  改进技术是科学家功底和功力的另一种表现。一种名为“激光解析后喷雾离子化(LDSPI)”的分析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罗海课题组发现,此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一些基底表面,如铜、铁、铝等,可使蛋白质发生络合反应。

  该课题组解析其机理后建议,在用LDSPI及类似离子化方法分析蛋白质时,使用金或银的基底表面,可避免表面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络合反应产物的干扰。这一发现被选为2012年《分析》第8期的封面。这不仅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一个新发现,还创建了一种新方法。

  系列:步步为营终获突破

  如果把进展比喻成科学家在黑暗中点亮的灯光,系列进展的取得,就好像在人们面前燃起了一大片光亮。

  化学生物是个热点领域。在多功能介孔纳米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方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剑林课题组的2012年,称得上是丰收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课题组得到了具有热和化疗协同治疗能力的多功能介孔纳米药物载体,论文刊登于《生物材料》。不久,这个课题组又得到了一种新型无毒、高性能的锰基核磁共振(MRI)成像造影剂,再次在《生物材料》发表文章。

  随后,课题组将亲/疏水抗癌药物同时包覆到介孔纳米载体中,用以抑制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并提出了新型基于介孔空心纳米材料的无机“微乳液”和无机“脂质体”新概念。课题组的又一篇论文,发表于《先进生物材料》。

  此后,施剑林课题组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将介孔纳米生物材料应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中,使治疗达到具有核磁共振(MRI)成像和精确导航定位功能,并高效增强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这一系列进展让人看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实际上,这种探索精神在其他领域科学家身上同样得到了体现。2012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张招柱带领课题组在金属铜、铝表面通过酸碱刻蚀等方法得到超疏油的表面,并且系统研究了表面形貌和成分对疏油性能的影响。

  接着,该小组实现了油珠在棉纤及铝表面从超疏油到超亲油的智能转变,实现了油滴在铜表面从超疏油到超亲油的智能转变。此外,课题组还制备了一种超亲水—超疏油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涂层,不仅克服了亲水表面油污染的问题,还可以应用于油水分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在《材料化学》和《胶体和界面科学》上发表。

  然而,有些科学问题却需要科学家一生的努力,甚至几代科学家的奋斗,才能寻觅到答案。2012年,开展群蛀虫内酯研究的科学家相对之前的研究人员幸运很多,他们最后完成了这一海洋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成为此项研究的标志性工作。

  群蛀虫内酯于1987年由上海有机所研究人员李金翠、张志明等从中国南海软珊瑚中首次分离获得。这种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能成倍提高癌细胞的cAMP水平,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2005年,该所姚祝军小组制定了新的群蛀虫内酯合成路线,并于2012年完成了群蛀虫内酯首次全合成工作。论文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上。

  群蛀虫内酯历经30年,通过3代科学家的探索,才得以最终完成分离、鉴定与全合成的所有环节。这应该是中国合成生物学的一大成功案例。

  综述:荣耀邀请凝聚汗水

  曾有科学家对记者说:“如果有权威专业杂志约写综述,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言外之意,约写综述性文章是科研实力的体现,也表明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科研进展”的查阅中,记者发现,目前中国有百余位化学家在2012年应邀为专业杂志撰写了综述。其中,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就有至少5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份辛苦的荣耀,让人难忘。

  如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杨学明,研究员张东辉和中科院杰出访问学者Timothy Minton,应邀为《科学》杂志撰写了题为《重新思考高能化学反应》的研究评述,刊登于2012年6月29日出版的《科学》上。

  《聚合物科学进展》是高分子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不久前,期刊主编邀请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陈学思撰写综述文章。

  在综述中,陈学思全面介绍了各种合成类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基本性能。总结了近10年来针对合成类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的功能化方法、智能化策略和应用领域,并对该类高分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催化化学领域中,贵金属纳米颗粒是能源转化、石油化工和环境污染治理等行业中的关键催化材料。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张亚文课题组,通过与中科院院士严纯华课题组合作,在贵金属/稀土纳米结构及其功能调控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12年在《美国化学会会刊》、《欧洲无机化学杂志》、《化学通讯》等发表了多篇文章。他们应邀和美国圣母大学化学与生物学系教授陶丰一起,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化学学会评论》撰写关于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液相形貌控制合成方法的指南性综述。

  2012年的中国化学,群星璀璨。科学家的发现和创造随处可见,记者无法把搜寻的喜悦在此一一列举。本文所提及的“科研进展”,只是从网络上信手拈来,就像路过中国化学的座座高楼,站在路边从窗外“窥探”窗内,偶见中国化学2012年的峥嵘。

作者: 2013-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