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2012青年科学之星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蒋兴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入选理由:在过去的两年中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康振辉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入选理由:以碳/硅量子点、金属氧簇等为研究核心,揭示介观体系中簇、量子点、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光电化学性质等,以及相关的基本规律。获奖感言:揭示科学规律是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应......

点击显示 收起

蒋兴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入选理由:在过去的两年中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在免疫检测、体外调控和分析活细胞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活动的组织者、评审专家的辛勤劳动,这个奖项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康振辉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

 

入选理由:以碳/硅量子点、金属氧簇等为研究核心,揭示介观体系中簇、量子点、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光电化学性质等,以及相关的基本规律。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13项。

 

获奖感言:揭示科学规律是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加倍努力,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培养与支持。

 

任文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制备出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高导电性石墨烯材料;研制出石墨烯基弹性导体和可快速充放电的柔性锂离子全电池等。

 

获奖感言:国家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会加倍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建荣

 

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在多孔有序分子聚集体和多维网络骨架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气体吸附与分离、二氧化碳捕获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迄今,已发表科技论文130多篇,论文被引用4300多次。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各1 项。

 

获奖感言:这个奖项给了年轻科研工作者极大的鼓励,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取得更好成绩。

 

陈焕阳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提出基于保角变换的隐身衣不仅能在几何光学下工作,也能在波动光学下工作;提出重叠幻觉光学的概念及实现首个幻觉光学器件;发现在介电常数为零的超材料内部引入电介质缺陷也可导致全透或全反的光学性质;为变换光学和变换声学分别撰写两篇综述论文。

 

获奖感言:感谢这个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认识更多的同行,能在将来有更多的探讨和合作。

 

高锦豪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2007年获得香港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28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1300次。

 

获奖感言:做科研不在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而应该是你所做的工作意义有多大。

 

胡勇胜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提出了硼、氮掺杂碳包覆电极材料的新思路;解决多硫离子溶解和锂枝晶生长等关键技术难题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主办方的辛勤工作!希望借此平台,建立一套公平、合理和客观的科研评价机制。

 

杨全红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完成和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业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近80篇,被《自然》等 SCI刊物引用次数近1600次。授权发明专利15项。

 

获奖感言:工作和兴趣合二为一是最幸福的事,享受科学研究的生活。

 

虞文武

 

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入选理由:给出复杂网络群体行为判别的分析基准;定性解决了复杂网络牵制控制中如何选取网络控制关键结点和控制增益的关键挑战性问题;建立具有个体动力学的多智能体系框架。8篇论文进入最新版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

 

获奖感言:非常激动。我将继续努力从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

 

 

张敏灵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入选理由: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相关论文已被国际同行他引946次。论文工作得到国际同行一定程度的关注与好评。获首届NSFC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获奖感言:有幸获得青年科学之星奖项,既是对个人已有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取得更好成绩的鞭策。

 

李鸿一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44篇,其中SCI源33篇,第一作者SCI源文章23篇。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自己导师的培养和认真的指导,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

 

高飞飞

 

清华大学信息处理研究所副教授

 

入选理由:近两年,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身份发表IEEE期刊论文10篇,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学者合作发表IEEE期刊文章10篇、IEEE会议论文20余篇。目前担任IEEE无线通信快报编委和国际天线与传播期刊的客座编委。

 

获奖感言:作为回国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这无疑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大鼓励,希望以此为起点,在今后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王俊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在研究二维层状半导体纳米片的批量制备及超快非线性光子学性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获石墨烯领域著名国际会议Graphene Conference的资助奖励等。在低维纳米材料超快非线性光学领域的持续研究成果获国外同行肯定。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主办方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青年科学之星”成为中国科研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一面旗帜。

 

梁金玲

 

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

 

入选理由: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项目3项。现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46篇。

 

获奖感言:这次活动给我们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是对我们之前工作的肯定,谢谢!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再接再厉,作出更好的成绩。

 

汪萌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在研究领域发表120余篇书籍章节、期刊及会议论文。连续获第17及18届ACM Multimedia最佳论文奖等。论文引用超过1500次,多项工作被国际知名学者引用并给予好评。研究成果目前已申请美国专利多项。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SCOPUS的这个活动,获得这个奖项既是对之前研究工作的认可,同时更是对未来研究工作的激励。

 

张雨浓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教授

 

入选理由:软件代码在2012 年9 月获国家版权局批准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延伸的机械臂运动规划与控制有3项专利获得授权等;开创了一套求解各类时变问题的神经网络方法和神经网络理论。

 

获奖感言:感谢很多领导、学长、同行、亲朋和相关人士的大力帮助与支持,我将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陈兴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

 

入选理由:实现活细胞和活体水平的糖基化动态标记和操控。发展了一种具有细胞靶向性的非天然糖代谢标记新方法。这部分工作近期发表于J. Am. Chem. Soc.上,并被国际上多家媒体报道。另外,还利用糖探针的化学合成,发展了富集分离树突状细胞的新方法,用以研究糖基化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

 

获奖感言:很高兴我们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对我们的以后科研工作也是一个激励。  

赵同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入选理由:在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免疫原性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建立了新的基于附加体载体的非整合重编程技术;成功诱导建立小鼠和人的非整合iPS细胞系;首次发现了小鼠iPS细胞分化的自体同源组织具有免疫原性。

 

获奖感言:做能被领域记住的工作是终身职业梦想;科研需要“凤凰涅槃”般的磨炼。

 

刘光伟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研究员

 

入选理由:在《自然—免疫学》等免疫学领域杂志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曾获香港“求是”专项科研奖励基金以及“陈慰峰”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奖励。首次阐明了S1P1-mTOR途径在调节T细胞亚群发育分化和功能的原发性调控作用。

 

获奖感言: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近来工作成绩的肯定,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焦雨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其研究力图通过细胞特异基因组转录分析、活体成像及分子遗传学方法解析植物叶片等侧生器官形态建成的化学和力学调控。发展了在细胞水平分析全基因组转录的技术,并以此分析了花发育等过程,发现了一批全新的调控因子和机制。

 

获奖感言:感谢主办方通过此种形式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

 

侯廷军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近两年, 重点围绕成药性预测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方法展开研究。在多本国际顶级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在J Chem Inf Model上关于自由能评估的论文连续4个月位居JCIM上年度点击第一名。

 

获奖感言:感谢主办方。也希望能够借这个活动,多认识一些同行,增进大家的合作和交流。

 

谢志平

 

南开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入选理由:近两年发表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论文数篇。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获奖感言:国家在飞速地前进,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

 

张纪元

 

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入选理由:先后参与发表SCI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106.8。曾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1项(第六名),论文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

 

获奖感言:感谢导师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感谢科学之星这个奖项,给青年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薛宇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入选理由:分别构建了蛋白质乙酰化和泛素化的知识型数据库;设计并完善了分组预测系统系列算法,构建了预测磷酸化底物和位点的计算工具;发现底物和位点的不保守性不影响其网络结构的保守性。已发表论文40余篇。

 

获奖感言:很高兴,感觉很幸运。我要感谢父母、妻儿、同事等。我会继续努力。

 

刘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入选理由:近年来主要在PM2.5的催化处理、低碳烷烃催化选择氧化与脱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被SCI引用5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

 

获奖感言:感谢我的两位研究生导师徐春明教授和赵震教授多年来对我科研之路的引导,感谢各位前辈评委和同行的信任,感谢组委会付出的辛苦努力。

 

巩金龙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了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获奖感言:感谢这次活动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认知、提高的平台。祝愿本项活动以后越办越好,为青年科学工作者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鑫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入选理由:从三相界面优化的角度独辟蹊径,仅使用低成本的活性炭、不锈钢网和聚四氟乙烯发明了辊压空气阴极。该阴极功率输出提高,易于工业化放大。2010年至今共发表SCI论文23篇。

 

获奖感言: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能够获奖我感到非常幸运。感谢这个奖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向全军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入选理由:第一次采用MoS2/graphene复合材料替代Pt,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其产氢量子效率达9.7%。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环境能源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组装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  

获奖感言:科研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术生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一如既往上下而求索。

 

何锋  

宁波诺丁汉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

 

入选理由:2005年和2007年,其研究团队发表了食品级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稳定化的纳米铁应用于地下水处理的两篇论文,该材料被独立研究认为是唯一能在地下水中传递1米以上,并达到修复目的的纳米铁材料。稳定化纳米铁技术已获美国专利。

 

获奖感言:获得这个奖项是对我过去小小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科研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霍红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入选理由:2010~2012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篇。关于道路交通能源与环境影响模拟和政策情景分析的文章被同行审稿人与期刊主编高度肯定。

 

获奖感言:非常感谢主办方对我学术成绩的肯定。得知获奖时感到惊喜和感动,我深知今后要加倍努力,才能无愧于这个奖项。

 

穆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教授

 

入选理由: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环境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期刊》、《水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获奖感言: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此殊荣,感谢主办方为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田志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解析了稻米蒸煮品质形成的调控网络系统;克隆了控制大豆结荚习性基因Dt1,并且阐明突变体基因型在大豆驯化的人工选择过程;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手段解析基因组进化的本质,并且参与大豆基因组的注释工作。

 

获奖感言:很荣幸获得这个奖项,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会加倍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争取为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飞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入选理由:实现了农药胁迫下农作物叶片酶活力、蛋白质、氨基酸等关键指示性生理指标的快速定量检测,建立了农产品品质指标快速定量检测的多变量组合模拟方法体系。

 

获奖感言:在实践中思考,行动成就未来!

 

陈伟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相关国际SCI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等奖项。

 

获奖感言:我将会以这次获奖为研究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作出更加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孔祥峰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理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类重要方向项目和国家“973”专题各一项。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获奖感言:衷心感谢主办单位和评委!我会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希望这样真正“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评选活动越办越好。

 

吴强盛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内8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菌根提高柑橘抗旱性机制以及球囊霉素相关研究工作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国外同行的肯定。

 

获奖感言:感谢组委会和评委们对我现有成绩的肯定。这个奖项不是属于我个人的,也属于我的妻子邹英宁女士。它将激励我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作者: 2013-1-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