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闵维方直面媒体:北大精神是坚持真理追求卓越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这个暑假,被誉为我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先是有媒体惊呼,“北大将被香港大学扫为二流”。继而丘成桐教授向媒体爆料,“北大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校长许智宏和党委书记闵维方日前先后接受媒体采访,直面这一问题,却在网络上遭到不少质疑。9月3日是北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

点击显示 收起

 

    这个暑假,被誉为我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先是有媒体惊呼,“北大将被香港大学扫为二流”;继而丘成桐教授向媒体爆料,“北大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校长许智宏和党委书记闵维方日前先后接受媒体采访,直面这一问题,却在网络上遭到不少质疑。

    9月3日是北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百忙当中的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

批评者其实并不了解情况

    记:丘成桐教授前些时候有关“北大这几年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的言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按我的理解,这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假人才”问题,一个是“假引进”问题。对此您怎么评价?

    闵: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指标之一是世界一流的教师。越是好的老师越容易吸引优秀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并教育和引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我们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们从1995年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学术队伍建设计划。到2000年,我们按计划顺利实现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00名的目标,其中1/3左右是引进全职的海归人士。

    就我所知,不存在“假人才”问题。首先,海外“人才”的鉴定是由院系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会议进行同行评议,对其科研成果及所发表的论文和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要有海外专家的评价和推荐信;师资管理部门还要严格把关,就连其在国外的毕业文凭和博士学位证书,都要拿来原件进行鉴定。有严格的程序保障,“假人才”一般是很难蒙混过关的。当然,也发现过极个别“漏网之鱼”,我们都立即解聘了。

    也没有“假引进”问题。我们引进人才有多种模式:有的是12个月全职回来,有的回来9个月,有的回来半年,有的回来3个月,还有的根据需要可能只回来一两个月,这完全取决于各个院系的学科建设需要,也完全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倡导的“哑铃式”安排。在这方面,我们给各院系足够的自主权和弹性,但学校人事部门在操作程序上严格把关。如发现有违反程序的,立即予以查处。因此,总的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从海外引进很多人才,我觉得都很优秀。像化学学院的赵新生、刘忠范、王剑波,物理学院的欧阳颀、龚旗煌,生命科学学院的朱玉贤,信息学院的彭练茅,环境学院的周力平和陶澍,计算机学院的梅宏,历史系的彭小瑜,哲学系的赵敦华、张祥龙,国际关系学院的许振洲、贾庆国、潘维,经济学院的林双林、刘民权,法学院的朱苏力,经济中心的林毅夫、周其仁、海闻、陈平、平新乔……我们光华管理学院有四五十名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等等。我是研究教育学的,对我的同行比较了解。在我这个专业里,陈向明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王蓉是从伯克利回来的,马万华是从康乃尔回来的,丁延庆是从哥伦比亚回来的,现在都是北大的全职教师。像世界银行、联合国的大项目都邀请他们去做,并认为他们做得很好。可以说,他们是一流的。我觉得,有些批评我们的人其实并不了解情况。

有一些人误解了我们的善意

    记:有人认为,这与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以及丘成桐和田刚之间的个人恩怨有关。但丘成桐否认了所谓的“个人恩怨”。

    闵:对这个问题,我不想发表评论,更不想就“个人恩怨”发表意见。我对田刚比较了解,他是北大重点引进的人才;我本人不认识丘教授,但知道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数学家,还是很尊重他。近一两年,丘教授发表了一些批评田刚和北大的言论,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丘教授说的都是事实。无论是北大还是田刚,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始终非常克制。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人误解甚至故意曲解了我们的善意,我们不作回应便说我们理亏,而我们出面澄清一些事实就说我们缺乏北大“兼容并包”的风度。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既然丘教授、北大和田刚都是当事人,我希望大家应当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理性地分析问题,而不要被一种声音所误导。

    我要说明的是,北大历来坚持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鼓励留学回国的政策,欢迎和支持海外学者回国服务。从1998年开始,田刚每年都带着一批优秀的青年数学家到北大来搞数学培训班。等到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好,他就会全职回来。在数学中心建好之前,他还是按着“哑铃式”的安排,根据研究进度、教学科研的需要来安排时间,我们给他弹性。都说要“筑巢引凤”,你巢还没有筑好呢,就要求人家整个儿回来,实际上反而不利于他充分发挥作用。

    最近,我看到两则材料,一则是伯克利的项武义教授的一个谈话。在丘成桐的学生时代项教授就认识他了,可以说对丘教授非常了解。另一则材料是上个星期美国很有影响力的杂志《NewYorker》发表的一篇长篇报道,也有很多关于丘教授的内容。我想大家看过这两则材料,对丘教授与田刚和北大之间的争论就会有更客观、更清楚的认识了。(编者注:《纽约客》上的文章请参看:www.newyorker.com)

北大一贯提倡“兼容并包”

    记:北大这几年用长江特聘教授等方式从海外引进了人才,对于办学经费还比较紧张的北大,会不会因此影响了本土人才的培养?

    闵: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我们的办学经费的确还是非常紧张的。美国的一流大学的经费是我们的十倍甚至几十倍。这些年来,我们通过长江讲座和特聘教授的方式,通过企业和社会捐赠设立专门教席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人才。这些引进所需要的经费都是专款专用的,并不涉及培养本土人才的经费,也没有挤占本土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资源,更没有用这些人去骗取或套取国家的什么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经费。我们是国立大学,国家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我们的经费使用状况进行严格审计的。在这方面想造假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我们北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贯提倡“兼容并包”、“五湖四海”,既注重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也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坚持两条腿走路,保护和调动好海外引进和本土培养人才这两种“积极性”。

    记:最近有媒体认为,丘成桐教授最恼火的是,在中科院数学院士评选等方面,北大实际上在打压其他高校?

    闵:首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同大多数兄弟院校的数学同行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与友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打压的问题。其次,据我所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只有6位院士,而科学院在数学学科领域的院士有近三十人。而院士的遴选是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因此,北大数学学院的几个人也左右不了院士的遴选过程。

“北大清华被扫为二流”言过其实

    记:丘成桐教授最近批评说,哈佛近几年接收的北大学生水平远不如10年前。前些时候也有“北大清华被扫为二流”的言论。您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闵:北京大学根据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不仅吸引大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而且每年也有不少人出国留学,许多都能申请到国外比较好的大学,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乃尔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洪堡大学等许多欧洲的大学。有时我也为一些学教育经济学的学生出国留学写推荐信,经常接到对方学校的感谢信,感谢我们为他们推荐了这么优秀的学生。总体来说,这些学校对我们的学生的评价都非常好。我本人从来没有听到这些学校说“北大的学生不如10年以前”之类的话。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出色一些的,也有较为一般的。即便有极个别的北大学生表现不佳,也不能代表北大学生的全体。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记:我们注意到,最近您就有关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人民日报》最近也发表了许智宏校长《招多少“状元”不重要》的文章。但网络上对你们上述的回应却并不都持赞同态度。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闵:我们并不认为所谓高考“状元”是衡量生源质量的唯一重要指标。高考“状元”只是一次考试成绩而已,只是生源质量的一个参数。我们要全面看学生群体的质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参数上。其实,不论你是高考的第一名还是第二名,进了北大的门,就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这个问题的起因是:香港的大学来内地招生,招到了一些省市的高考第一名,这本来是好事。我觉得一部分好学生去香港,对国家也有好处,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增进互相的理解,这是好事情。但要因此说“北大清华被扫为二流”就言过其实了。如果像媒体炒作的那样,认为香港的大学今年招到了15名各省市高考第一名,就超过了北大清华,那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北大今年招来的各省市高考第一名有40多名,比香港所有大学在内地招到的“状元”总数还多得多。当然,招来多少“状元”虽然很有意义但也不能过分夸大,我们要看到的是香港有实力的大学已经参与到优质生源的竞争中来了,这就激发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北大办得更好。

(北医新闻网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4日)


作者: 2006-9-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