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市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干预研究”项目历时3年完成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填补我国高中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资料空白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共同开展了历时3年的“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干预研究”,并发展出了一套简便可行、效果优越、能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育的干预方法。据悉,该项目是全世界首次进行的社区人群大样本的人格障碍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填补......

点击显示 收起

填补我国高中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资料空白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共同开展了历时3年的“青少年人格障碍的干预研究”,并发展出了一套简便可行、效果优越、能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育的干预方法。据悉,该项目是全世界首次进行的社区人群大样本的人格障碍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填补了我国高中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介绍,人格障碍指在年满18岁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成人中出现的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人格障碍可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人格偏离指未满18岁的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且符合人格障碍症状学标准。           该项目对北京市城乡有代表性的25所高中(覆盖了市重点、区重点和普通高中)共计10039名高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6%;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城区学生检出率明显低于乡镇学生;市重点学生检出率最低,普通中学学生检出率最高。三年后对同一批学生高三年级时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5.8%,总体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8%。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精神卫生综合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开展教师专题访谈和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研究人员对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进行评估后发现,干预组的人格诊断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经过干预后明显下降。专家指出,社区人群预防人格障碍发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对青少年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群体精神卫生水平的提高。           此外,该项目研究人员依据高一时的调查结果将非干预组学生分为人格偏离组和非人格偏离组,追踪三年,从而观察这些学生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自然转归。结果显示,高一时有人格偏离的学生在三年后有71%的学生能够自愈;而正常学生中,有4.0%的学生新发人格偏离,1.1%的学生新发人格障碍。研究结果还表明,高一已出现人格偏离的学生至高三时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是非人格偏离学生发病率的9.6倍。专家认为,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是受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出现人格偏离与人格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证实青少年总体人格障碍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关系不良、父母的否认拒绝型及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均为发生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宣传部 傅冬红 张新乔)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