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刘玉村:把厚道刻在心头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在讲临床课时,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这个老师上课很会“讲故事”,一堂课轻松随意,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刘玉村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好与坏其实很简单。等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记得某个老师给他讲过课,那一定是位好老师。如果还能记起老师讲过的某句话,那他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点击显示 收起

     教师节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荣获北京市“教育先锋”标兵称号的喜讯不胫而走。全院都在为院长获此殊荣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时候,刘玉村在沉思,他坚信是“厚德尚道”四字院训给了他荣升为“教育先锋”的力量。

  上课就爱讲故事

  初次见到刘玉村,他儒雅的气质,亲和的举止,潇洒的谈吐,让记者很难与医生的“冷面孔”联想在一起。刘玉村说,自己有三个身份:教师、医生、院长。而他每次都把教师这个称谓排在第一位。

  从1983年至今,刘玉村已当了28年教师。即使是在做院长的12年里,他也始终不忘自己首先是个师长。

  在讲临床课时,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这个老师上课很会“讲故事”,一堂课轻松随意,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刘玉村说,评价一个老师的好与坏其实很简单。等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记得某个老师给他讲过课,那一定是位好老师;如果还能记起老师讲过的某句话,那他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如果还能记得老师讲过的一段话,那就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有一次在网上搜索时,刘玉村无意间发现一个学生写的帖子。这位已毕业多年现在国外深造的北医学子在帖子里写道,“那天晚上,刘玉村老师通知我们去手术室看手术,还给我们讲了处理这类病人要注意什么……”那天,刘玉村很高兴,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学生心目中“很好”的老师了。

  刘玉村一贯重视本科生、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学习,亲自参与和指导医疗系本科生外科教学和生产实习过程,尤其重视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并作具体指导。

  医学教育讲创新

  谈及医改时,刘玉村也多次提到“厚德尚道”这分量十足的四字院训。在他的意识里只有坚守“厚德尚道”的准则,医院才会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也才可以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在他看来,人才不可能垄断、技术也不可能垄断。医院要做的只是为学科和人才发展提供平台,让学科和人才梯队良性成长,动态更替,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的旧模式。

  2002年11月,刘玉村升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的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探索使他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医学教育家。2006年,刘玉村获得“全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现在,这个荣誉奖牌仍放在刘玉村办公室里书柜上最显眼的位置。

  对待患者讲厚道

  “厚德尚道”,刘玉村把它简称为“厚道”。他说:“做人要厚道,作为医生,对待患者更要厚道,我们医务工作者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切实的为患者着想。如今,我国在医疗诚信方面存在问题,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低,医患关系紧张频现。”所以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注重育人。

  在刘玉村看来,眼里有学生,能做个好老师,能传授知识。可这也仅是教学的目的。为人师者,师长也。教书固然重要,育人更应在先。

  一次授白大衣仪式让年轻医学生时刻不忘自己的职业使命和重任。8月22日,就在年资已高的师长抖开手中的白衣,披在一字排开的年轻医学生身上后,身着白衣的年轻医学生们立刻将右手紧捂胸口,大声宣读铮铮誓言。

  刘玉村告诉记者,白大衣是医生的身份象征,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救死扶伤的托付。授白大衣仪式虽然形式简单,但正是以这样一种仪式,由行医多年的老大夫们为医学生穿上白大衣,来传承这一神圣的责任与信念。他希望通过这种仪式让年轻医学生们将对生命的尊重、对职业的忠诚,把“厚德尚道”永远铭刻在心。

  人物档案:

  刘玉村,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1995年获卫生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2001年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8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0年获中国医院“先声杯”优秀院长。(记者:白莹)

(来源:9月7日 中工网-劳动午报)

编辑:玉洁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