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哈尔滨医科大学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 推动我校医学教育改革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面向全国......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多年的办学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启动了包括专业认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项目。我校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本着“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旨在通过质量工程建设,促进教学工作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保证医学人才质量的目标。经组织专家多次认证,全面启动了学校的质量工程项目,形成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计划、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完善、项目提高等建设过程,经过三年的建设,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使我校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一、专业认证

    2006年5月,我校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的委托,邀请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4名医学教育专家,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我校进行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试点性评估,成为国内首家参加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院校。标准分为9个大的领域,包括36个亚领域,我校所有领域均达到了基本标准要求,其中26个领域达到了高标准要求,10个领域部分达到了高标准要求,并通过实地考察与回访指导,顺利完成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我校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肯定和赞誉。此次认证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同时为中国医学院校开展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2008年我校成为第一所被阿维森纳世界医学教育院校名录列入的中国医学院校。2009年9月,《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特色专业建设

    我校依据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学校以建设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为契机,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环境好、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资源充足的专业教学平台,保证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形成了一批品牌和特色专业。2007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和药学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重点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和药学专业被先后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并获得了专项经费的支持,促进了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提出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课程水平。通过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和资金专项支持,从2003年开始,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20万元,用于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材优质、教学效果好的课程。为了加强精品课程管理,提高精品课程的品牌效应,学校每年组织专家完善网络精品课程平台,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外科学等10门课程被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眼科学等1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得到同行的认可。

    四、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学校通过立项、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探索双语教学方法,举办双语教学口语培训班等,开展和推进全英语或双语教学,建立了良好的英语的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来,药理学、社会医学两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推动了我校双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教材建设

    在教学中,学校一直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支持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根据各学科的优势,按照国家“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多样性、坚持新编与修订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组织和推荐优秀的教师参加教育部、卫生部组织规划教材编写工作,目前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0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6部。编写的教材质量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获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的优秀教材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教材被全国多数医学院校采用,提高了学生用书质量,扩大了学校在同行中的影响。通过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与能力,促进了学科建设,增进了教学交流。

    六、实验中心建设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使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较好的环境基础,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提高了层次,上升了新的台阶。2007~2009年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七、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了教师团队合作的机制,以课程或整合课程为单位,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效果好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经过建设,我校药理学教学团队、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团队、基础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继续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发挥了示范作用。

    八、教学名师评选

    在实施学校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为了表彰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我校坚持每一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师、每两年评选一次教学标兵、每三年评选一次教学名师制度。积极开展了省和国家名师的推荐工作,2006年至今,李璞、吴坤、姜洪池等3人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谷鸿喜、樊立华、倪江、王滨有、金连弘、李文志、周晋等7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树立名师的形象,以名师效应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发展。

    九、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中,我校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国内医学教育发展实际,对七年制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以人体系统为模块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12门课程融入循环、消化、呼吸等8个人体系统,以病历为引导进行理论教学;形成机能学、生物技能、形态学和病原学4个实验模块进行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整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了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PBL教学改革

    在七年制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实行PBL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课程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培训和编写病例,同时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PBL教学专题讲座,对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进行了培训,保证了PBL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过3年的实践,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PBL教学方法。经过整合课程和PBL教学法学习的学生均表现出了很好的创新性、开拓性,有效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考试改革

    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考查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中试行客观结构化考核(OSCE),利用标准病人、智能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病例、临床资料等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考核,涵盖了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改进考核内容,由原来的8个考站增加到14个考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系统。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我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以落实“质量工程”建设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

                                    

撰稿:吴玉华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