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施静艺:病人的痛苦和期待使我无法懈怠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病人的痛苦和期待使我无法懈怠”白血病位居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而且患病几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施静艺说,白血病病人对生的渴望,遭受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双重焦虑,使自己无法懈怠。在我已接触的病人里面,他是生存时间相当长的一个,他与疾病抗争的过程是健康人难以想象的。许多病人并不完全认识到我......

点击显示 收起

  第一眼见到施静艺,很难将这位削瘦高挑、素雅大方的“70后”女生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获得者联系起来。



  施静艺是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凭借“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常DNA甲基化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获得了本次奖励。她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曾于2000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提名,师生共谱佳话。



  刚从巴黎领奖回来的她还没倒过来时差,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忧,再加上日程安排紧凑,她“几个晚上都失眠了”。



  “参加2009年世界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女性科学工作者,我眼界大开。这次获奖的科学家都是在材料、天文等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就。除了她们突出的科研成就,我还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一些人性的光辉——她们看科学问题的角度,对自己国家现状的担忧,以及她们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积极地面对和探索,我觉得收获很大。”



  在接受采访时,施静艺多次提到自己拉下的实验,恨不得马上结束采访,那种神态让人觉得她想时刻准备着冲进实验室,“很多实验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同时,还要紧锣密鼓地为去英国癌症研究所完成奖学金计划作各种准备。



  “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因为能静下来的性格”,虽然知道学医很艰难,施静艺还是在报考志愿时选择了医学专业。后来又因为本科成绩优秀,在被保送直升研究生时,她选择了在血液病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老师。“大家都说陈老师要求严格,跟着她压力大,不敢报,结果那年只有我一个人报考陈老师的免试直升研究生。”



  “去面试时特紧张。虽然是三楼,我感觉自己走了很长时间。见到陈老师,她正在看文献,看到我进来,放下材料搬凳子给我坐,非常亲切。谈话也很简单,就问了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愿意搞科研。”



  放下心来的施静艺没有料到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陈赛娟老师“并没有第一印象中那样亲切”,“严厉和严格是对陈老师最贴切的描述”。



  “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这是陈赛娟老师对施静艺的要求。“当初,陈赛娟和陈竺老师白手起家建立血研所,条件真的相当艰苦。他们要蹬自行车去机场取低温样本,而现在我们做实验,制冰机就在实验室的水槽边,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实验做好,没理由说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



  已有10年科研经历的她这样阐述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有科学素养首先要清楚认识科学是什么。我们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在一个解决了的未知现象背后,还有更多的未知,因此,不要想象得过于美好或乐观。假如你认为你的科学目标很简单、很容易被解决,就往往容易心态浮躁。假如你认识到科学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许多困难,你就有毅力和恒心面对它,也会比较严谨地对待它。”



  “病人的痛苦和期待使我无法懈怠”



  白血病位居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而且患病几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中国,每年会有3万~5万新增病例。“目前认为儿童患白血病和环境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而成年人的患病原因就更加复杂。”谈及其他领域,施静艺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最需要资助的可能是材料研究领域,尽量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多年前,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将全反式维甲酸与砷剂合用的药物,结合中医的雄黄,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5年以上存活)达到80%~90%,但目前对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都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施静艺研究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表现遗传学。在健康人体内,抑癌基因通过表达产生抑制肿瘤的蛋白质保护机体抵御侵害。研究表明,许多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异常高甲基化有关。她在攻读博士时,从全基因组水平,利用芯片筛查,通过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新发现的两个异常甲基化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DNA甲基化对于AML的机制研究意义重大,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沉默也是一个可以逆转的基因修饰过程。“现在,我想开展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式分析,通过整体和特异性研究相结合,更全面地理解AML的发病机制。”



  施静艺说,白血病病人对生的渴望,遭受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双重焦虑,使自己无法懈怠。



  “我接触一位白血病患者四五年了,他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是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已经存活7年。在我已接触的病人里面,他是生存时间相当长的一个,他与疾病抗争的过程是健康人难以想象的。他几乎用遍了所有的化疗药,许多药用久了,会产生耐药性,不再那么奏效。每次见到我,他就问有没有新药新疗法,这让我觉得很惭愧。许多病人并不完全认识到我们的研究有用,但他相信我从事的工作能够救治他,帮助他渡过难关。”



  施静艺每次去病房采样,这位病人都很配合她,“一次够不够,要不要再来一次?”他还会动员其他病友接受采样。用淡盐水漱口一分钟,这个正常人看来简单的动作在白血病病人却很艰难,“因为他们经常患有口腔溃疡,用盐水漱口很痛”。



  施静艺说自己经常面对的是白血病人的最后的样本,“心情不无沉重”,“我想的只是全心全意分析和处理拿到的样本,保存好,尽量从这些样本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不能把其他太多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否则会影响判断”。



  “搞科研也需要过硬的体力”



  “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对着细胞,跟踪它的状态,常常没日没夜的。细胞养好了,如果它给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就很高兴;当细胞状态不好,我们就很郁闷,特别是当实验结果和预想的不一样甚至相反的时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加以分析。”施静艺形容养细胞做实验就像培养孩子一样,需要用心付出才会有回报。她说用这个比喻,更多是在描述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支持。



  “不要以为搞科研只是脑力劳动,也需要过硬的体力。”施静艺对此深有感触。2003年,她接手负责操作DNA芯片技术平台。“那段时间,我们都在用这个平台研究Grave′s,就是甲亢,从全国各地采集几千例甲亢家系和散发样本用DNA芯片技术平台检测,希望能找到导致这种病的关键基因。”



  一般而言,每两张芯片的操作和后期数据分析最快需要两天完成,也就是说,几千例样本的工作量大概需要三四个月。最多的时候,施静艺两天独立完成过6张芯片,因为大型仪器需要散热空间,不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实验室,分散在3个楼层。从早上7点半到第二天晚上10点多,她“几乎一刻不停地操作,在仪器间往返跑动”。在一张不到光盘那么大的芯片上,有384个样本,样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需要非常仔细地操作加样,必须高度集中精神”,通常,两块芯片反应的加样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每天拿加样枪加样,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来”,施静艺“只好改用调羹吃饭”。极度疲劳加上紧张的工作日程,让她越来越“骨感”。



  “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施静艺说,虽然自己辛苦,但团队合作功不可没,课题组另一位女生从全国各地,包括一些偏远山区采集几千例样本,“她相当能吃苦,工作也很细致耐心”。



  施静艺是个“较真儿的人”,她的同事和爱人都这样评价她。施静艺这样解释自己的较真儿,“作科研久了,就越容易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产生质疑,而不是一味跟从”。她作实验的试剂尽量和一同作实验的同事分开使用,“这不是小气,因为一个实验有太多步骤,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比如一个试剂的使用时间过长或反复开盖次数过多都可能导致失败”。



  科学需要传承。施静艺说,自己第一篇学术论文经过陈竺老师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后,和初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不管是文章的结构框架,还是英语措辞,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陈老师都不放过,非常严谨”。



  “科学就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假设遇到学术权威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施静艺说,“我希望我有勇气,也有能力去挑战。”(易蓉蓉)
作者: 2009-3-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