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樊代明:到世界上去遛遛

来源:解放军报
摘要:樊代明在当副校长时,搞了个精品讲座,要你展示“金刚钻”,却只给你10分钟。”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结果,是精品讲座让听众趋之若鹜。”3年下来,精品讲座讲了100场,数百人上去遛了遛。未曾想到,2007年,随着樊代明从副校长变成了校长,校党委确定了一个吓人一跳的目标:在建校80(2034年)至100周年时,把四医大建成世......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11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北京某理论权威应邀来作报告,可例行的热烈掌声过后不久,底下就有人打起了瞌睡。“对不起,教授,您讲的这些我们都学过几遍了,能否讲点新的?”是谁如此失礼?校长樊代明也。讲演者从未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下懵了。政委孙长新赶紧宣布休息10分钟,然后继续。接下来的讲演精彩纷呈,妙语连珠,赢得掌声无数。效果前后迥异,原因无它,后面讲的结合实际,没有照本宣科,且不说。只说樊代明的上述“另类”举动,太狂了吧?



  他狂吗?也许有点,敢想人所未想,敢言人所不言,常常语惊四座,可他是个没有脾气、风趣幽默的人。他中等身材,50多了还一张“娃娃脸”,阅读无需眼镜。从战士到院士,从院士到校长,官不小却不像官,著作盈箧而不类夫子。他就是他。但与其说他狂,不如说他真,较真的牛劲让人受不了。不管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寺的高僧,都不允许用老生常谈浪费时间。樊代明在当副校长时,搞了个精品讲座,要你展示“金刚钻”,却只给你10分钟。蛮不讲理嘛!在试听首场讲座时,第一位照例这样开头:“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停!‘今天’二字多余,删去。”他说,“谁都知道是今天,不是昨天或明天。”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结果,是精品讲座让听众趋之若鹜。从附属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开讲,听众数十人;然后到大学的科学会堂讲,听众数百人;最后到大礼堂讲,听众近两千人。提前40分钟就有人去占座位,来晚了的只能站在过道上,甚至窗户外。于是有人不满足于当听众了,“好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年下来,精品讲座讲了100场,数百人上去遛了遛。未曾想到,2007年,随着樊代明从副校长变成了校长,校党委确定了一个吓人一跳的目标:在建校80(2034年)至100周年时,把四医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掐指一算,还有26至46年,“深谋远虑”也罢,“好高骛远”也罢,我看不了千里,只关心足下。足下是啥?是精品战略,包括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优论文、精良设备、精细管理等十大精品工程,方方面面,一网打尽。好家伙!他要的不是一两件精品,而是要把学校建成精品;他设计了10个“赛马场”,要把所有人都赶上去遛遛。一场“精品风暴”来临了。



  路上的四方步变成了小跑步;夜晚的星星之火变成了灯火辉煌;胖子变苗条了,营房处朱处长体重1年降了8公斤;招待费减少了,去年比前年减少1/3,今年第一季度又同比减少一半。怎么啦?你不靠“精”的边,你就得靠边。没时间吃吃喝喝了。樊代明!早知你如此,我何必当初?



  他这个校长是组织任命的,也是群众推荐的,民意测验得票率超过75%,但反对者也观点鲜明,有两个教授对他说:“我们没投你的票,因为你走路比别人快半拍,很多人会跟不上。”果然,他一上台就让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充满了危机感。



  他要的就是危机感。在四医大54年的历史中,曾经创造过70多个全国第一或惟一,硕果辉煌,大师辈出,同侪仰望。她曾经是排在全国头20名的重点大学之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22所大学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她却颇似陕北的地形——塬高峰少,处于一种“塬状态”。低不低,俯视平原;高不高,仰视高山。而面对这种“塬状态”,很多人似乎志得意满:“在西北,我们仍然是最好的医大。”樊代明较真了:“西北第一,不错,但西北是落后地区,西北第一等于什么?”问得会场沉默良久。他所要的精品是全国名牌、世界名牌,不是筷子里头拔旗杆,夜郎国里当国王。“四医大不在夜郎,有人却像一幅漫画的标题那样,‘我就是自大一点’,自大一点是个什么字?反正气味不好闻。”满堂大笑后,他说:“‘精品风暴’就是要把这不好闻的气味卷走,逼着我们走出‘塬状态’,到世界上去遛遛。”



  旅游观光,有钱就能满世界遛,但到科技世界去遛,得凭成果,得要论文。学校规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一定要发表到国际杂志上去,科学的水平要以全球为背景,以世界定水准,要与高手过招,不然就缓授学位。谈何容易?难死人呀!在上班的路上,他被一位教授挡住:“你那一套做不到。我这个当导师的都没有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怎么能一下要求学生?”樊代明的回答是:“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一个也不能例外。”



  难道只有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才有水平吗?当然不是。樊代明不愿陷入空头争论,在有关会议上幽默地说:“等哪天中国科技超过美欧了,他们就会来中文期刊发表论文。”这话引起一阵笑声,“笑啥子?将来不是不可能的,但现在还不行。中文期刊浩如烟海,所发论文汗牛充栋,但被国外引用的有多少?”没人回答。“所以,我们要走向世界,还不得不借用国际杂志这个平台。第一,近年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无不收录其中;第二,不上去遛两三个月,连题都开不了,不创新就上不去,而且不好糊弄,走不了后门。”又是一阵笑声。“大家笑,我理解为赞成,好,那就去遛遛。”



  二



  樊代明能当院士,靠的当然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他的团队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问题上最近有新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在国际杂志上遛出来的。打开英文《公共医学网》,可以检索到他发表的222篇国际论文。作为博导,考他的研究生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论文必须上国际杂志,敢吗?”发虚的走了,底气足的留下。有学生为此急得哭,樊代明拍拍他的肩膀:“我怕眼泪,可科学不相信眼泪,没办法,继续做实验吧。”完成一项实验花个十来万是小数,要不出成果不出论文,报销时得说出一二三来。哎!还是马克思说的对,站在科学的入口就像站在地狱的入口一样。逼得有个学生干脆把铺盖搬到实验室,昼夜连轴转,实在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如此数月,结果出来了,论文也出来了。在一次舞会上,他女儿跳舞踩了一位博士生的脚,男生说:“得罚你。”“怎么罚?”“罚你当你爸的研究生。”他当主任(当校长后卸任)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人人有国际论文,成为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基金委评为全国首批医科院校惟一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出了好几个。2006年11月,《中华消化》学会杂志在武汉举行全国论文演讲比赛,包括7个美国教授在内的21个评委都是当今权威,结果10个一等奖被他们夺走了一半。第一名梁洁,第二名洪流,还有第四名、第五名、第八名统统都是樊代明的学生。梁洁被选拔去德国参加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会议,临行,樊代明对她说:“珍惜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到世界上去遛遛。”



  明明是应该做到并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动辄说不行呢?在大学里,有一些无资金、无成果、无论文的“三无教授”,有的虽有论文,但别说走出国门,甚至没有走出省界走出校门。“三无”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但“三无”似乎并不影响人的生活,就像某些人自诩的“三清”:清高、清贫、清闲。“精品风暴”要放下你的清高,打破你的清闲,从而改善你的清贫。



  大学以教学为主,搞精品战略,精品课程首当其冲。你能上精品课吗?掂量掂量,自己申请。上课了,樊代明领着一群教授坐在后排,与学生一起听讲。好,课上完了,开始过三关:听课的教授打分,学生打分,还要当堂出题测验,三关的及格率都要达90%以上。有一关不过,砸!如此反复。一门课结束,再总体评估。合格者戴上“精品课教员”证章,奖励5000元。鞠躬院士的课程评为了精品课,成了精品课教员;细胞生物学教授陈志南院士也是“精品课教员”之一。尽管他是新科工程院院士,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利卡汀”的发明者,但一码是一码。他说:“在课堂上,你要把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同时要把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告诉学生,还得讲得生动有趣,启发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听,每堂课都得使出浑身解数。樊代明把讲台变高了。”讲台一高,清高没了,清闲也没了,谁要再老和尚念经,讲台就上不去了。如此大浪淘沙,有讲师光荣上榜,有教授名落孙山。脸红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2007年11月,互联网上出现了四医大基础部公开选拔10个教研室主任的公告。不论校内校外,国内海外,请!有本事就报名参加竞聘。呼啦啦报名一大群,其中本校57人,然而仔细掂量后,大多被任期目标吓退了。6个目标22个指标都是瞄准国际先进的,条条都是高门槛,其中一个叫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你是谁?你说开会就开会?你能把本学科的国际权威请来吗?经过审查,最后还有三四十人,可临场又有10人主动退出。包括樊代明在内的5个院士、5个“长江学者”当评委,应聘者先发表“就职演说”,然后回答问题。他说,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3个:一是你干过什么?二是你想干什么?三是你能干什么?如此这般,23个新人走上正、副主任的岗位。从美国休斯敦大学归来的王瑞安当了病理教研室主任,从德国归来的李臻当了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牵头组织胚胎学),她还是个讲师,不到34岁。有何感想?李臻有点腼腆地说,“开始真的没想参加,但‘谁有多大能耐,就给多大舞台’这句话听多了,那就试试吧。结果我一讲完,后面与我竞聘的人放弃了。”另一个小帅哥尹文当上了中心实验室主任,他原是微生物教研室副教授。“开始认为这不过是走过场,牵头大的科室,自己也暂不具备实力,但看到中心实验室只有原主任有自然科学基金,才30万,我就拿到过400多万,干嘛不试一把呢?就算走过场,也走给人看看。没想到竟聘上了。”应该说,那批卸任的主任也绝非等闲之辈,大多是著名教授,或因年龄过杠,或因任期届满,不是庸才让位给人才,而是老的让位给新的,慢的让位给快的。上的下的,不上不下的,心情各异而震撼与共。生理教研室主任裴建明才41岁,任期未满,建树颇丰,从90年代到他上任之前,科里原来没一张奖状,现在挂满一面墙,全科平均年龄35岁,有两个“杰青”、两个“长江学者”,3个总后“三星”人才,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够意思了吧!但他表示:“我只干这一届,就让位给比我更年轻的人。为啥?像过去那样有的主任干到70多,是实际上的终身制,让年轻有为的上,才能充满活力。”



  是的。“精品风暴”刮走了苟安心态,刮出了勃勃生机。科室主任要竞聘,行政干部要打擂,那好,我不想当“官”,舒舒服服当个医生咋的?西京医院的一位医生是从某总医院调来的尖子,想不到在年终考核时被列入末位淘汰对象之一。按规定,初定对象还有最后一次在评审委员会申述的机会,刀下只许留一人。他说,“开始听说被末位淘汰,很不服气,我手术水平不差,不就是没有论文吗?现在感到理所应当,没创新就没论文,申请不来资金,就带不了学生。我没有完成从普通医院到大学医院的转变。”评审意见:“作为医生合格,但作为教员不合格。考虑到调来时间不长,暂且留任,以观后效。”他选择了留下,好,那就到世界上去遛遛!



  在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上,樊代明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自己参加其中一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这里没有导师和学生,更没有权威,只有真理。在《中华消化》组织的全国论文演讲比赛中夺冠的梁洁,其论文就是在这种激烈辩论后产生的。开始,大多数人认为她的选题毫无意义,她沮丧地流泪了。樊代明问她,别人认为没意义,你还认为有意义吗?回答说有。樊代明说,既然有,该怎么办,还得你拿主意。梁洁没有因为大家的反对而放弃,根据反对意见改进了实验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当科主任的消化内科所以人才辈出,他的学生所以格外抢手,是因为科里有一个权威,又因为没有一个权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



  接替樊代明当科主任的吴开春教授说,在这种氛围中,谁都知道该怎么做,该做出什么水平,没有人需要督促,甚至表扬和批评都显得多余了。2008年4月,吴开春带领本科的“八大金刚”在学校大礼堂搞了一场精湛的医术谈。主持者西京医院副院长熊利泽乃世界麻醉学会亚澳区副主席,大牌主持加“八大金刚”,大礼堂又一次显得太小了。演讲照例每人短短10分钟,但无一不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和氏之珍,超轶绝尘,卓荦冠群。“长江学者”刘杰介绍完他的绝招后说,做一名合格的医生,要能看别人看得了的病,但要做一名四医大合格的医生,要能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和别人没有看过的病。



  能看别人看不了病的就是有绝招,看别人没有看过的病就是创首例。此言与樊代明所说的“没有绝活,就会走上绝路”异曲同工。



  三



  在夫人刘冰教授的眼里,樊代明是一部“机器”。这并非抱怨其无情,而是指他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一样有规律。让我们看看“机器”在家里运转的情况,每天23时至24时回家,洗漱毕上床,在床头灯下读英文小说半小时,熄灯睡觉。第二天起床号一响,马上起床,洗漱,出门,没影了,不用等,不用盼,不到23时以后别想见。如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只有一天例外,那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他会在家呆一整天。可惜在当校长后,这一天也大打折扣了。



  细心的刘冰发现,自他当校长后,在家里的脾气变大了,可过去他几乎从不发火。他第一次向夫人动气,是在抓“精品讲座”的时候。不止一个人给刘冰打电话,要她劝樊代明别搞那劳民伤财的事了,为了那10分钟的讲座,有人花钱请外面的人帮助做多媒体课件。“什么?”樊代明驳斥道,“劳民?一个教授,连多媒体课件都不会做,不劳他一下行吗?伤财?自己不会,花钱请人,怨谁?”一连串的反问句,问得刘冰无话可说,可他还没完,“以后你不要管我工作上的事,不准为人说情。”“咳!还以为你宰相肚里能撑船呢,原来是官大一级,气大一分。好。我就怕你从此听不到不同声音。”这下,轮到樊代明无话可说了。



  他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有个耳根子硬软的问题。这不,又有人让刘冰传话了。这次是关于SCI论文,“最好不要搞硬性规定,上了的就表扬,不能上的不勉强,这样大家都高兴。”樊代明将这种论调斥之为“妇人之仁”,要知道,有的人不认榜样,只认硬性规定,就像治国,光有德治不够,还得有法治。



  樊代明抓工作的确是狠,狠得让人龇牙咧嘴地叫唤。SCI论文,一个不许例外;十大精品,一项也不放松。他还得狠下去,不狠就出不了精品,就没有四医大的明天。



  为了明天,就得把握今天。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决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补救,它们的影响终身是洗刷不掉的。”樊代明常常问自己,我是否配错了药?但是,一次一次地反问之后是更加清醒的自信。实施精品战略,没错;建设创新文化,没错;培育大学精神,没错!既然没错,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樊代明不愁不出成果,就像春天来了,种子自会发芽。他担心的是,“精品风暴”过后又回到“塬状态”。“风暴”是短暂的,而文化是恒久的,他要的不是“风暴”,而是建设一种顶天立地的大学文化。顶天,争创世界先进;立地,脚踏实地,服务人民。路修远兮人有涯,山巍峨兮蜀道难。没错不等于没难。相反,常常是犯错误遇不到阻力,而坚持正确却阻力重重。他没有一个敌人,却处在层层包围之中。他不是在和哪个人叫板,而是在向一种落后的文化挑战。这个对手,你能明显地感知它又无法用肉眼看见它,它拖着一根历史的尾巴,利剑斩不断;它藏在人心深处却又无处不在弥漫,浓得化不开。创新与因循,狂狷与乡愿,进取与苟且,“千里眼”与“近视眼”,精英教育与“饭碗教育”,为国献身与明哲保身,等等,无一日无一事不在较量。遇到这个“敌人”,你院士也罢,校长也罢,你就是孙悟空,也永远别想彻底消灭它,只能用透析的办法,扬弃的办法。它的最终载体和透析它的机器是同一的,都是人的脑筋,所以说到底是要靠自己给自己做透析,自己在自己身上扬弃。而外力只能铲除其土壤,切断其营养,取缔其市场,营造新的气候,逼着做透析,换脑筋。按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不换脑筋就换人。换人容易换脑筋难,需要反反复复,年年代代。如此说来,那你那个顶天之梦呢?



  路漫漫,人有涯。幸运的是,有一个好班子在与他一起冲锋陷阵,前任政委孙长新竭尽全力支持他实施精品战略,新任政委戴旭光是个任职经历丰富之人。他是“精品党课”、“精彩年华”的直接主持者,亲自从中各选百篇编成了两本厚书,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不愧篇篇华章。戴旭光政委为保证精品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阳光治校”。这些都让樊代明感到勇气更足,力量倍增。他乘船过川江时,想到面对的困难,不禁口占一绝:“波涛翻滚浪激天,横流穿泻只向前;轻舟踏波飞身去,回笑岸松空等闲。”但他深知,他所期盼的创新文化,他所提出的长远目标,不是他能摘到的果实,正如其“反对者”所说,“是世纪初叶的人管了世纪中叶的事”,他不过是一个带领大家走出“塬状态”,硬逼人到世界上去遛遛的人,一个给基础打夯的人,一个传递梦想的人。



  樊氏语录曰,“人生不能没有梦想,生活不能没有快乐。”因为有梦想,所以才快乐。精品战略实施还不到两年,但已经收获了第一批果实:有了该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新增3个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增为15);新增了1个院士(总数增为3);新增了1位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总数增为2)。今年1月9日上午,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樊代明院士领衔的《有关胃癌发生发展及预防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今年元宵节,樊院士作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受到胡主席招待,元宵之夜在人民大会堂共聚晚餐。此外,徐礼鲜、罗二平《特殊军事作业环境下缺氧防治新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获得了两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去年国家和军队新、特药研发申报中,学校获科研经费4.5亿元,居全军首位;全校去年发表503篇SCI论文,又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其中附属西京医院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项目和资助金额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



  精品战略的果实又大又美,精品战略的旋风一刮再刮,校园里春天的气候已经形成,他相信走向世界才能走向多彩,在绚丽的世界里才会收获梦想,收获诱人的果实。
作者: 2009-7-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